你当前位置:首页 >景区资讯 >一朝开启 激情永续 ——一段跨越30年的啤酒节庆记忆

一朝开启 激情永续 ——一段跨越30年的啤酒节庆记忆

2020/07/01

一朝开启 激情永续——一段跨越30年的啤酒节庆记忆

1991年6月23日,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在全市上下的共同期盼中隆重开幕,这一天,注定是青岛乃至国内现代节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0年6月23日,时隔30年,在青岛国际啤酒节资深顾问林醒愚的发起组织下,9位参与首届啤酒节筹办的亲历者齐聚当年的老会场中山公园,讲述了啤酒节的那些往事。

1、以小聚会拉开啤酒节三十华诞的大序幕

首届至30届啤酒节的全程参与者林醒愚

从方案策划撰写到活动具体操盘,从场地规划布局到景观搭建实施,从节日形象设计到宣传营销推介……林醒愚的节庆长跑经历不仅对青岛的啤酒节,在国内业界中也至为罕见。因此,他也亲历并见证了啤酒节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弱小走向壮硕,从岛城走向世界。

▲第一届啤酒节的门票和工作证。青报全媒体记者 王建亮 摄

作为国内知名的节庆文化学者,林醒愚对赶赴这场三十年的约会十分在意且“蓄谋”已久。他认为“啤酒和啤酒节对于青岛具有史诗般的意义,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倡导现代气息和时尚精神的当下,更应悉心发掘城市遗存的经典资源,因为由经典支撑的时尚才会底气更足、走的更远。”毫无疑问,啤酒和啤酒节是青岛最具人文色彩的经典资源之一。

林醒愚在回顾了首届的诸多动人场景后又补充说:“至少,作为陪伴这个节日走过三十年的我本人,作为今天在座的首届啤酒节艰难诞生的助产士们,我们不能疏于回首或选择遗忘。虽然今天这个纪念活动规模不大也比较民间,但它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不忘初心和秉持传统,更为了向啤酒节的三十华诞敬献一份情怀依旧的厚礼。”

2、“啤酒节节徽是我最重要的作品”

王成鹏 青岛国际啤酒节节徽设计者

作为青岛国际啤酒节节徽的设计者,谈起当年的创作故事,王成鹏兴致十足,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废寝忘食、彻夜不眠设计的场景中。

1991年,王成鹏当时在青岛人民印刷厂设计室工作。“当时,我们印刷厂承接了啤酒节的很多设计、印务业务,我是其中的主力,负责设计啤酒节的宣传用品,从节徽到宣传用品,以及跟市场相关的产品。”王成鹏说,当初设计节徽也是一波三折,光是设计稿就改了三次。

“第一次,我是想融合青岛更多的元素,啤酒节是欢乐的节日,有激情、全民参与,有青岛的地域文化,当时我做了很多这方面的探讨。毕竟是青岛啤酒节,尤其是青岛啤酒主办,第一次主办,要加入到青岛啤酒的一些元素,青岛啤酒有承载能力,也把青岛啤酒的元素也要融入到节徽中去。”王成鹏说,经过讨论后,把麦穗、啤酒杯等元素融到节徽中,整个轮廓跟青岛啤酒的商标有点接近了,“你看节徽有啤酒杯,代表着干杯,代表着激情,造型又是‘1’,代表着第一的意思,后边加了一个经纬线,代表着全球国际化国际化,还有三条波浪,代表着青岛的地域特色。”

在接到设计任务后,王成鹏历时两个月时间才完成设计工作。“在那段时间,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设计中,有时候晚上想到一个点子,赶紧起来修改,前期设计的样式有20多种,有时候为了激发灵感,还要边喝啤酒边设计。”王成鹏说,在两个月时间里,他不但把家里准备过年的青岛啤酒节,还有亲朋好友送的啤酒全都喝完了,足足有3箱共72瓶啤酒。

“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就是一种荣幸,这件作品也是我设计生涯中的最重要的作品。”王成鹏说,啤酒节节徽能够从始至终地使用,也让他倍感荣耀。1992年,王成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从此开创了一片事业新天地。

与啤酒节结缘,让王成鹏有着很深的啤酒节情结。从第一届啤酒节开始,他每年都会参加青岛国际啤酒节,邀请亲朋好友去逛节。

3、啤酒文化是市民梦想

王德枋 原青岛啤酒厂工会主席,曾任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筹委会成员、总策划、现场副总指挥

30年后,老友聚会,让众多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的见证者激动万分,啤酒节成了他们的共同话题。

79岁的王德枋聊起首届啤酒节,显得很激动。“我们啤酒厂一些技术干部在德国杜明斯啤酒学院进修,他们亲历了德国慕尼黑啤酒节的盛况。回国后,在厂里开会提出来,青岛啤酒节在全国影响力大,能不能也举办个啤酒节?我们就找到了省轻工业厅,没想到他们对这个节日还很感兴趣。”王德枋说。

1990年秋,山东省啤酒工业协会的成员单位领导在莱州啤酒厂召开了啤酒节前期筹备会,其中一项重要议题是讨论举办啤酒节的可行性。会上,10多多家与会厂家异口同声地同意,让青岛啤酒节来申办啤酒节,会议上定下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在1991年的六七月份举行,由青岛啤酒厂负责起草申办报告,报市政府批复,参节厂家以“鲁啤”为主,吸收部分国内知名厂家参加。为突显啤酒节的“国际性”,专门设计了外国啤酒的展示台,拟邀请国外啤酒厂和代理商参加,亦可提供参节样品酒。

最后由王德枋逐字修改并亲自起草了申办报告。不久,市政府终于批复同意了申办报告。有了实施方案后,还要制定实施细则。当时已经50多岁的王德枋有一股使不完的干劲,连续几个晚上没有睡觉,最后上报的方案和细则纸张有20多厘米厚,连每个摊位的报价、大篷如何搭建、游行的路线,都一一标注得非常清楚。王德枋最后上报的方案和细则有20多厘米厚。

经过反复讨论、策划,决定在中山公园搭建起一座临时的“啤酒城”,举办了第一届啤酒节。“中山公园离当时的市中心近,交通便利,而且第一届进园是免票的,人流量特别大,全民参与性强。”王德枋说,首届啤酒节占地九万平方米,建好啤酒城事关啤酒节的成败,更牵动着岛城人民的心。

从青岛出去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生于鲁民毛遂自荐、主动请缨,愿担此重任,为家乡人民尽义务、做贡献,他的设计方案也很快得到筹委会的认可。

“慕尼黑啤酒节的雕塑立在啤酒城的一个制高点,是一位美丽的少女手牵一头雄狮,那是慕尼黑啤酒节一个永久性的标志。”王德枋说,首届青岛啤酒节,借鉴慕尼黑啤酒节的做法,也建了一座雕塑,作为啤酒节的永久纪念。于是请北京和本市几位知名雕塑家进行设计,最后青岛工艺美校教师邢成林的作品入选,由青岛啤酒厂出资建造。这就是“啤酒女神”铜雕。

由于当时由企业来办节庆,是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参考的,很多东西都是参与筹备的人员“闯”出来的,王德枋回忆,当时筹办工作最后冲刺的一周,几乎没有合眼。

王德枋说,首届啤酒节为了在凉爽的季节办节,选择了6月中旬举办啤酒节,但实践证明,火热的天气配合冰镇啤酒,再加上狂欢的气氛,再加上暑假,啤酒节才更有味道。办节时间没选对,是当时最大的遗憾。“现在啤酒节基本都在火热的八月举办,是对第一届啤酒节最重要的改良。而且,参展的厂商越来越多,开幕式晚会越来越华丽,市民参与环节越来越新奇。”

王德枋认为,30年来,青岛啤酒节承载着市民的激情与梦想,传递着热情、包容、时尚与开放的城市精神,如今,青岛国际啤酒节已经成为与慕尼黑啤酒节比肩的节日。

4、“悬空啤酒桶”惊艳了所有人

于鲁民 原黄岛区规划局局长助理、首届啤酒节城门设计者

悬空的巨型啤酒桶、彩车、木墩凳子、醒酒屋……在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上,在氛围营造上,诸多富有创意的设计,惊艳了当时所有参节人。“悬空啤酒桶”城门的设计者于鲁民介绍了当年的创意故事。

于鲁民是清华大学美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高材生,他主动到首届啤酒节指挥部请战,承担起了众多设计工作。最让他赶到骄傲的是“悬空啤酒桶”的城门造型。这种造型开创了城门入口的新潮之风,直到现在这种悬空造型仍然在很多景区使用。

“‘悬空啤酒桶’的创意来源于上大学期间我看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的一个水龙头造型,想到了可以运用到啤酒节上。方案通过后,在设计上难度非常大,要使用四个钢管支撑起一个8米6长的国际标准啤酒桶,还要制造出啤酒泡沫的效果,我们采取了在钢管中套钢杆的方式,中间安装水泵,把水抽到啤酒桶中,然后倒灌下去,并且使用发泡剂渲染出啤酒泡沫的样式。”于鲁民说。

“后来,一开节后,很多人纷纷在城门口拍照,纷纷纳闷,怎么有这么大的一个‘悬空啤酒桶’?”于鲁民笑着说。

在青岛啤酒大棚的设计上,于鲁民还想到了海浪与麦浪的设计方案,使用一种实景方式,让参节人员进入大棚,就会有一种欢快的感觉。

考虑到参节市民和游客需要有地方休息一下,于鲁民想到了一个点子,专门到青岛一木拉了3000多个木墩,并把这些木墩的摆放在中山公园的草坪上,这种新颖的方式,吸引了很多人去游玩。

除了城门设计方案,于鲁民还参与了道路设计、啤酒大棚的样式设计等工作,“当时我们还考虑到一个细节,我们专门设计了五、六处啤酒屋,就安置在厕所周围,里面有饮用水、长条凳,可以休息一下,门口还有人值守,方便喝醉的参节人员醒醒酒。”

在前期设计、监督施工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于鲁民骑着朋友新买的价值万元的摩托车到现场检查施工情况,结果忘了拔掉车钥匙,等着下午忙完了,准备骑车外出,摩托车不见了。

“那是一段很有激情的岁月,也是很累的一段工作经历,现在回想起来,是我人生当中特别有意义的一段岁月故事。”于鲁民。

5、三天四场演出创历史记录

牟卫东 原青岛啤酒厂计划处干部、负责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晚会

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还在汇泉广场青岛体育馆内举办了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连续3天举办了四场大型演出,这是青岛历史上是首次以节庆名义举办的晚会。牟卫东是晚会的负责人,说起当年的筹办往事,他连说“太难了,太难了”。

“当时,指挥部定了要邀请的明星名单,我不认识他们,只好让学相声的弟弟来帮忙联系。”牟卫东说,他就专门赶到了北京,逐一拜访名单上的明星们,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牟卫东说,自己就是一个门外汉,但是就是靠着青岛人的实诚和自信,最后打动了很多明星。

“我要感谢姜昆老师,他得知青岛要举办国际啤酒节,对我们的晚会给予了很多支持,在他的帮助下,帮着我联系了很多明星。”牟卫东说,还记得晚会结束后,他专门请了刘欢在当时的海鲜小吃街吃了一顿饭,刘欢说,这场晚会办得很不错。

牟卫东说,这是一台集音乐、歌舞、曲艺于一体的综合文艺演出,当时也算群星云集。当时请来了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赵忠祥、孙晓梅担纲主持,著名歌星刘欢、蔡国庆、解晓东、韦唯以及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唐杰忠、侯耀文、石富宽等悉数登场。当晚整个体育场爆棚,甚至有很多人站着看表演,但两个半小时的演出,几乎没人提前离场。

6、啤酒节迎来新时代

乔新建 原青岛啤酒厂宣传处处长

时任青岛啤酒厂宣传处处长的乔新建与王德枋、乔新建、毕伟峰等16人一起,组成了第一届啤酒节“组委会”。

乔新建说,当时为了宣传好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全部的新闻单位全都调动起来,打造了非常好的宣传氛围。1991年6月23日,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在中山公园隆重开幕。历时8天的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荟萃了国内外40多个厂家酿制的100多种啤酒精品。啤酒节期间还举办了各种文艺、体育和经贸活动。

“可以说,青岛国际啤酒节已经成为青岛最靓丽的节庆品牌,30年来,它成为我们狂欢的节日、欢乐的节日,今年正好是30届,我也祝愿这个城市节日越办越好,成为老百姓身边的节日。”乔新建说。

三十年,在回眸与展望之际

林醒愚说,“啤酒及其衍生的节日是这座城市共同的乡愁,维系着百余年的情,浓缩了几代人的爱”。

“30年,青岛国际啤酒节不但是青岛节庆品牌、城市文化的成功,更是对中国节庆文化的一大贡献。”林醒愚认为,“作为品牌之都的青岛,我们拥有诸多桂冠: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帆船之都、影视之城、音乐之岛等等,而能洞穿沧桑岁月、百年一以贯之,凝聚起寻常百姓对城市热爱纽带的,恰是啤酒文化。这就是经典的力量,而经典与时尚从来就不是一对矛盾,而我们城市当今的品质诉求: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刚好都可在丰厚的经典中汲取所需的有益成分”。

在这场难得的聚会的分手之际,九位参与者都在大红的会标题写了他们对节日的祝愿,其中的两段诗句可作为本篇的结束语:

“而立再回首,佳节多锦绣,欢聚杯莫停,雨急情更稠”。“激情成就梦想,再创节庆辉煌!”

(青报全媒体记者 陈勇)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天然氧吧全国文明单位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55016号-1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9号

邮编:266061

订阅号服务号微博
服务热线:0532-96616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