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位置:首页>游玩崂山>必游景点 >华楼游览区必游景点

华楼游览区必游景点

1、景点数量:14

景点:迎仙岘、山门、高家崮、仙岩、天液泉、灵烟崮、天王崮、翠屏岩、玉皇洞、五祖洞、七真洞 、华表峰 、华楼宫、南天门、重阳洞。

崂山两大响石之一:响石

石刻:古石刻

2、古树名木数量:2

银杏5、木瓜1

迎仙岘

迎仙岘是一块巨大的石壁,高10米,宽10米,3条横向节理,上段呈锥形探出,如一亭子,原称“接官亭”,顾名思义,是接待官员休息的地方。明代山东提学邹善游览华楼时,觉得其名过于俗气,便更名为“迎仙岘”,并即兴赋诗:“相缝俨列仙,人吏谢凡缘,传呼仙子避,绝倒石崖巅。”

由迎仙岘拾级而上,即进入华楼风景游览区的北山门。山门始建于1936年,题字为原国民党青岛市市长沈鸿烈所书。

高家崮

高家崮为一花岗岩石崮,东壁高大陡险,西壁有长达100米的“一线天” 景观,顶部较为平坦。高家崮也称“高架崮”,为景区内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407米。据说明代永乐年间,“永乐扫北”时,有一高姓人家为避难,在山顶上筑室居住,因此得名。现在山顶上还有当年高家人居住时留下的遗迹。

前面这个洞窟称“悬空洞”,穿过石洞可以攀上崮顶,居高临下,华楼周围的远山近谷、层林花卉尽在眼前。从“一线天”下山,登临“海阔天空”刻石附近,可浏览风光旖旎的湖光山色。

仙岩与天液泉

翠屏岩西侧的巨大石崮称“仙岩”。石崮顶部的水泉长0.4米、深0.3米,虽不大,但因地势较高,又长年泉水充盈,而被称为“天液泉”。在这样一块完整的大石崮上竟然能有这样一汪清泉,确实令人称奇,难怪早在500多年前,来此游览的山东提学邹善会有感而发,手书了“仙岩”两字并镌刻于此。还有人说这口水泉形状就像人的眼睛,所以又称之为“天眼泉”。实际上,泉水是岩峭渗水和大气降水积累所成。

与之相邻的这个圆圆的石坑,也有一个雅致的名字,叫“玉女盆”,传说是玉皇大帝女儿沐浴的地方。有诗赞道:“绝顶盆池终古留,相传玉女洗云头。当年谱下娥眉样,水底青天月一钩。”

灵烟崮

仙岩西边的山头,就是著名的灵烟崮,俗称“老师傅坟”。因为崮顶部有一石椁,据说是华楼最早的开山祖师“羽化”后的藏骨处。更令人称奇的是,崮顶上面布有10多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石坑,有的像锅,有的像碗,有的像瓢,有的像盆,还有一个像把汤匙子,可谓炊、厨用具一应俱全。

崮下方的飞石洞,是埋葬华楼宫开山道士刘志坚遗骨的地方。洞上刻有“灵烟坚固,永丘之坟”八个字,洞旁镌有“云岩子,刘志坚,永丘门,三阳洞”十二个字。洞前面石条上镌刻着“元真人刘志坚遗蜕处”九个字。

天王崮

北面这座石崮称“天王崮”。崮高40余米,由三组横向节理和一组纵向节理切割而成。远远看来,肩宽胸阔,威武雄浑,像“天王”一样忠实地守卫在这里,扼守着华楼山的北大门。更让人称奇的是:在其“肚脐眼”处长出了一株薄皮树来,民间传说是玉皇大帝为表彰他的忠诚,专门赐给他镶花玉带1条,他非常珍惜,一直扎在腰间,只因年代久远,当年玉带上那朵镶花已变成了现在繁茂生长的大树。

翠屏岩与玉皇洞

翠屏岩是一处陡壁。抬头仰望,峭崖壁立,高约30米,岩体光翠斑斓,如同张起一幅锦屏,因此被称为“翠屏岩”。岩壁上的诸多石刻,为明代陈沂、邹善、蔡叔奎等所题。壁下的石洞叫“玉皇洞”,为一天然洞穴,宽1.2米,高1.8米,四壁光滑。

洞额“玉皇洞”三字为明朝武举周鲁题写。旧时洞里曾供奉玉皇神像。

洞前这片空地,是原华楼宫老君殿旧址,毁于明代末年。洞前的这株银杏树是当年建庙时栽植的,至今生机盎然。

五祖洞与七真洞

华楼宫东侧的两个石洞,左边的叫“七真洞”,右边的叫“五祖洞”。宋末元初,我国道教修身理论以长江为界,划分为南北两大派:南派张伯端、石泰、薛道光 、陈甫、白玉蟾五人被尊为宗师,后人称其为“南五祖”,五祖洞洞内供奉的就是他们五人;北派丘处机等七位全真派弟子被尊为“北七真”,七真洞内原供奉的是丘处机等七人。

五祖洞与七真洞周围有很多摩崖石刻,有些因年代久远已无法辨认。

华表峰

华表峰,海拔350米,由横向岩石层迭而成,远远望去,宛如一幢高楼直插碧空,因而被称为“华楼峰”。因在连绵的九山之中异石突起,形状像华表,也被称为“华表峰”。

民间传说,当年八仙过海经过此地时,被这里的景观所吸引,便登上华楼峰,在此休憩游览。所以不少文人雅士也称此地为“聚仙台”。又传说何仙姑曾在“楼”上梳洗打扮过,当地人更喜欢称之为“梳洗楼”。这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峰,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名人墨客咏诗题词。

由于华表峰造型奇特、风景秀丽、古迹荟萃,被誉为崂山名景之一——“华楼叠石”。

据专家考证,华楼叠石与周围岩石虽同属花岗岩,但组成成分不一样,周围岩石呈红色,石英成分少,硬度一般;华楼峰的花岗岩色浅,石英成分多,结构细密坚硬,因此推测它是在崂山花岗岩形成后,沿着节理缝隙成脉状侵入而形成。由于形成时间晚,石英成分多,石质坚硬,所以在周围岩石被剥蚀后,仍能傲然挺立。随着周围岩石被风化侵蚀降低,它的相对高度还会增加。

华楼宫

华楼宫始建于元朝泰定二年(1325年),创始人是崂山道士刘志坚。刘志坚,山东聊城人,曾在永昌府当差,为英王掌管鹰坊,兼办外务,后来看破红尘,来 到华楼山当了道士。传说有一次他在山崖边背对夕阳涧打坐,不慎跌下涧底,却毫发未伤,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奇。广大善男信女认为是神仙显灵,便纷纷捐款,建起了这座华楼宫,作为刘志坚修道的场所。在此之前,华楼山只有简陋草庵,并没有像样的道观。道观原来的名字是“灵峰道院”,因建在华楼山上,所以通常称为“华楼宫”。华楼宫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环境幽静,被道家视为风水宝地。

刘志坚在华楼宫修行30余年,是丘处机再传弟子中著名的道士之一。“羽化”后,弟子们为他立了“行状碑”,碑文由当时的大学士、光禄大夫赵世延撰写,文中引用了刘志坚的一首诗:“三十二上抛家计,纵横自在无拘系,来到崂山下死功,十年得个真力气。”刘志坚死后,遗骸埋葬在华楼宫西北凌烟崮下方的石洞里。

华楼宫建有老君、玉皇、关帝3殿,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占地2000平方米,对面是夕阳涧,背依碧落岩,环境肃穆幽静。东边这个大殿里供奉的是关公,因为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崇尚“忠义”是情理之中的事;关公作为“忠义”的化身,自然受到道家的尊崇。中间大殿里供奉的是太上老君,即老子,是道教的始祖。

眼前这两株参天古木是银杏树,迄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仍旧枝繁叶茂,每到秋天就会结出许多白果,因此也称“白果树”。白果可以吃,也可以入药。

银杏旁边是株紫薇树,也称“痒痒挠”。没风的时候,只要轻轻用手挠一下树身,会看到树梢在轻微地颤动。它的学名叫“紫薇”,俗名叫“百日红”,每年四至五月份开花。

宫院前的这条山涧,就是景区闻名的“夕阳涧”,每到秋高气爽,夕阳西下的时候,景色十分诱人。时近黄昏,夕阳映照下,涧坡色彩非常艳丽,别有风韵。山涧坡上的竹林中有种奇特的竹子,这些竹子的生杈处呈碧绿色,竹竿呈金黄色,名为“金杯碧玉”,是华楼景区特色植物之一。

南天门

这里称“南天门”。东、西、南三面都是深壑险谷,周围秀峰环列。站在这里,华楼全景尽收眼底。

 石面上的三个字为草书“最乐处”,是明代山东提学邹善的手书真迹。华楼山自古就被称为“东海仙山”,神仙居住的地方当然是最乐处了。站在这里极目远眺,不由胸襟大开,烦忧尽抛。

重阳洞

重阳洞是一个人工开凿的石洞,因曾经供奉过北真派宗师王重阳,被称为“重阳洞”。《道藏·金莲正宗记》中说:“先生讳中孚,字久卿,家世咸阳,最为右族。其人也骨骼雄壮,气象浑厚。曾以武中举。四十八岁时遇异人秘授真诀。后多得高师,修为益高深,东来传道…… ” 。“东来”就是来到山东,在栖霞收了丘处机等七位徒弟,开创了道教全真派。王重阳被元朝世祖皇帝敕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为道教全真开宗之首。

响石

水库南岸上的那几块巨大花岗岩就是闻名的“响石”。响石是由大石迭架而成,中间留有一状似喇叭的缝隙,一边口大一边口小。每到风大时,尤其是刮七八级的西北风时,风从这一石缝中穿过,这些石头就会发出奇妙的响声 ,因此取名“响石”,是崂山两大响石之一(另一响石为崂山东麓溪谷中的“鱼鼓石”)。

古石刻

沿途石壁上,年代不等的石刻随处可见。仅在华楼,各种石刻就有80多处,约3500字,以元、清两代刻石据多,内容也多是道家修炼的体会等,具有很高的文学、观赏以及考古价值,不失为一处难得的古代书法、摩崖石刻露天展览馆。

 清代山东巡抚崔应阶所写的《华楼》七言诗:“第一名山海上留,华峰谁到最高头,琼浆已涸玉盆水,仙髻罢妆梳洗楼,烟崮遥连翠屏合,天门中豁白云流,道人何事攀缘上,玉盏徒增墨吏羞。”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华楼风物的赞赏和对道家生活的敬仰之情。

 华宫银杏

中文名:银杏   

拉丁名:Ginkgo biIoba L.

别名:白果  银杏科、银杏属

位置:华楼山华楼宫院内 

树龄:710年

树高:170米 

胸围:342厘米

冠幅:平均20.80米

    银杏又名白果。道家摄生食谱中多有白果,道教徒祈求能像白果树一样应届生不老,与日月永恒,被道家奉为仙树,所以道教的洞天福地多植有白果树。华楼山华楼宫院内的这株参天银杏树,高170米,现已生长710年。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天然氧吧全国文明单位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55016号-1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9号

邮编:266061

订阅号服务号微博
服务热线:0532-96616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