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景点数量:18
景点:法显雕像、法显浮雕十二讲、那罗延窟、寂光洞、华严寺、放生池和塔院、华藏世界门、观音广场、普贤像、三圣殿、东西配殿、天王阁、鱼鼓石、明道观、于七雕像。
象形石:棋盘石
传说:棋盘石的传说
2、古树名木数量:2
银杏6、麻栎15
法显雕像:
法显(公元337——422年),东晋山西襄垣人,早年出家为僧。为人志行明法,仪轨整肃,学问精深。他有感于当时藏律残缺不全,为了健全僧迦制度,决心至天竺寻求戒律。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年已65岁的法显,偕同慧景、道整等先后十人自长安出发,渡沙漠,越昆仑,途经当时西域和中亚三十国,历尽艰险,徒步跋涉,逾四年,终于至达印度,进行佛教考察,取到了中国没有的六部佛经约百万字。
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八月,法显从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循海路回国,遇飓风,随风漂泊,于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初秋,在崂山登陆,受到崂山地方长官——长广郡太守的迎接,在此译经传教一年,并将西行取经的经历和沿途见闻,写成了《佛国记》,介绍了沿途各国的宗教、风俗、地理等情况,保存了许多中亚细亚以及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重要史料。
法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西域向天竺,然后由海路归国的取经者。同时,他还是直接将梵文等外文佛教经典译为中文的创始人,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宗人。
法显浮雕十二讲:
1、入寺修行
东晋高僧法显(约公元337年—422年),俗姓龚,山西襄垣人。法显原有兄弟四人,三兄均在他出生前后相继夭亡。父母担心法显也养不大,三岁时把他送到附近的佛寺里剃度成为小沙弥,由于年龄太小,剃度后仍然住在父母身边。几年后,他忽得大病,几濒于死,父母惶恐万分,急忙把他送回寺院,谁知大病竟霍然而愈,从此就不再回家。
法显在寺院里修持,对佛教日益笃信。十岁时,父亲病死,母亲和叔父多次逼他还俗,都被他拒绝了,数月后,母亲又因病去世。二十岁时,法显接受了大戒,从此成了和尚。
2、矢志求真
后来,他从山西到长安研读佛教经典。长安当时是后秦都城,后秦主姚兴重视佛教,迎接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长安讲演并翻译佛经。由于佛经大多没有文本,长期以来只是口头传诵或辗转记录翻译,错谬残缺极多。对此法显十分感慨,决意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去求取真经。
3、长安出发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法显不顾年过六十,与慧景、道整、慧应和慧嵬等四人从长安出发,西去求法取经。法显一行首先在张掖暂留,第二年夏天从张掖出发时,又增加了智严、慧简、慧达、僧绍、宝云等共十一人,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横穿戈壁大沙漠,向西方走去。
4、艰难跋涉
他们一路西行,一路艰辛。抵达于阗国(今新疆于田)时,慧嵬、慧简、智严等三人畏难而退。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法显等八人继续西行,不久到了葱岭。岭上冬夏积雪,有恶龙喷出毒气,风雨大作,飞沙走石;山路陡险,千丈绝壁,像刀削斧劈般立在那里。很早以前,有人在上面凿石开路,修成扶梯和栈道,人走在上面,稍稍下视,则头晕目眩。类似这种境况,他们经过七百余处。又过十几条河流,这些河水流湍急、浪花飞溅,上面高悬一条藤索,抓索而过,惊心动魄。
5、抵达天竺
越过世界屋脊葱岭,进入了北印度境内的陀历国(今巴基斯坦北境达丽尔),又南渡印度河,历经乌苌、宿呵多、弗楼沙等诸小国,然后南越小雪山,途中又有三人退回,一人冻死,一人病死,一人不愿前行,只有法显和道整两人坚持南行,历经三十余国,终于到达天竺。
6、求得真经
法显又游历到迦施国,最后来到中天竺,在摩竭提、邑波连弗、阿育王塔、南天王寺等地寻到了《摩诃僧祗律》、《萨婆多律抄》、《杂阿毗昙心》、《綖经》、《方等泥洹经》等。法显又留在当地三年,学习梵语梵书,他自己亲自记录抄写戒律,以便回国后翻译成汉文。法显西去的本意是寻求经律以补中国经律的短缺,现在这个愿望基本达到了,于是便准备回国。
7、满载而归
东晋义熙五年,法显从多摩梨帝国(今印度加尔各答)搭乘商船,携带着大批佛教典籍和佛像,渡海到达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在那里停留了两年,抄集到了《杂阿含经》、《杂藏经》、《弥汉塞经》等经律,目睹了当地三月出佛牙的盛会,再次搭乘商船泛海东行归国。途中,商船在海上突遇狂风恶浪,船漏入水,船上人纷纷把粗重物品扔入大海,法显也扔掉了自己的随身之物,只有佛经和佛像却死也不肯扔掉。船在连阴雨中迷失了方向,随风漂流了九十多天,漂流到南海的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在岛上又滞留了五个月。
义熙八年,法显又一次搭乘商船北归,海上再遇狂风,商船迷了航向,同船的人认为是和尚不吉,给商船带来了厄运,竟要将法显抛入大海,幸亏被人阻拦,才保住了性命。
8、崂山登陆
历经周折,终于有一天看见海岸,见到碧绿的藜藿菜,便知到了汉地。遇见猎人,便问是什么地方,才知是青州长广郡牢山南岸(今青岛崂山),众人一听,非常高兴,猎人回去报告太守李嶷。李嶷一向敬佛,忽然听说有和尚漂洋过海携带佛经佛像而来,亲自到海边躬身迎接。这时已是东晋义熙八年(412年)了,前后经十四年,终于返回了故土。
9、南下建康
法显在青州住了一年,急欲南归。青州刺史留他过冬,法显说:“贫僧投身没有希望返回的异国他乡,目的在于取经求法,志愿尚未实现,不能久留。”于是南去京城建康。
10 、译经著书
恰在此时,印度僧人佛佗跋陀罗也从江陵来到了建康,两人志同道合,共同译出了近百万字的经文,尤其是法显整理译出的《大泥洹经》广为流传,影响很大。法显还将西行取经的经历和沿途见闻写成了《佛国记》一书,介绍了沿途各国的宗教、风俗、地理等情况,保存了许多中亚细亚以及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重要史料。
11、众人拜师
法显回到都城建康后,众人闻知其惊天地、泣鬼神、万里取经求法的壮举,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而那些人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佛学经典,更让人们大开了眼界,佛门弟子争相投其门下。
12、宏扬佛法
法显住建康七年,又往荆州立寺弘法,后来在荆州的一个小佛寺里圆寂,时年八十六岁。
法显西行求法,历尽坎坷,备受艰辛。同去十一人,只他一人身返,其大无畏精神弥足珍贵。法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西域向天竺,然后由海路归国的取经者。一说,法显在归国途中还曾漂泊至南美洲的墨西哥,果真如此,他就是较哥伦布更早发现美洲大陆的旅行家了。
那罗延窟
《华严经》中记载:“震旦国有一住处,名那罗延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那罗延窟位于那罗延山的北坡,是一处天然的花岗岩石洞,四面石壁光滑如削,地面平整如刮。石壁上方凸出一方薄石,形状极似佛龛。洞顶部有一浑圆而光滑的洞孔直通天空,白天阳光透入洞内,洞中十分明亮。
据说这个洞原来没有孔,那罗延佛在成佛前带着徒弟在此洞修炼,当他修炼成佛后,凭着巨大的法力将洞顶冲开一个圆孔升天而去,才留下这么个通天的圆洞。在梵语中,“那罗延”是“金刚坚牢”的意思。由于此窟由花岗构成,与梵文的那罗延名实相符,因此僧侣们称此窟为“世界第二大窟”。
据《憨山大师年谱疏》记载,憨山在五台山修行时,从《华严经》上看到有 关那罗延窟的记载,遂不远千里来到崂山,在那罗延窟坐禅修行两年余,原来想在窟旁建寺,后因地域限制,不宜扩展,更觉得建筑材料运输、施工等多方面都有困难,才易地太清宫处建海印寺,引起一场长达16年的僧道之争。因此窟结构独特,并载入宗教典籍,所以被誉为崂山名景之一——“那罗延窟”。
华严寺
走出塔院,拾级而上,就到了“华藏世界”的中心区——华严寺。
华严寺原名“华严庵”、“华严禅院”。华严庵由清初顺治九年(1652年)即墨乡绅黄坦出资修建,是崂山规模较大的佛教庙宇,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有房屋120余间,是四进式的院落。1931年,沈鸿烈为华严庵赠匾,将其改名为“华严寺”,并沿用至今。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占青岛,流亡的国民党青岛市政府就设在这里。后经多次修缮。现在的华严寺是1999年重新修葺的,为重檐斗拱歇山式的木制建筑。整个大殿华丽高贵,体现了佛教的风格,也体现了“莲花藏世界”的特征,即华严大千世界。
进入华严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迎面照壁上的大肚弥勒佛。提到弥勒佛,人们都会说“大肚能容,容世上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在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是信仰弥勒的昌盛时期,虽然佛教在当时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就佛经预言的正法500年、像法1000年、末法10000年的佛法规律,佛教已进入“正法既没,像法陵夷”的时代了。由于北魏太武帝毁灭佛教,当时的佛教徒相信末法时代已经来临,但佛运却不可逆转,佛教徒们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未来佛身上,于是大造弥勒佛像供奉。弥勒佛将要继承释迦佛位作为新佛降临于世,似乎也给下层被压迫的僧侣和百姓带来了福音。
放生池和塔院
走出翠竹掩映的林间小路,就来到了塔院。塔院的前面是佛教庙殿常见的“放生池”,体现了佛教五大戒律中不杀生的戒律,有很多佛教信徒经常来这里放生。在放生池的后面是华严寺的塔院,里面有该寺第一任方丈慈沾大师和第二任方丈善和大师的圆寂塔。据说慈沾塔当时曾有四棵苍松紧绕塔身,虬曲多姿,被称为“松抱塔”。慈沾塔的顶部还有一株松树,已有300年的树龄。
华藏世界门
要进入佛家的大千世界,必须通过“华藏世界门”。这座气度不凡的山门上雕刻着佛、菩萨、飞天和金刚力士等雕像,神圣壮观。山门的顶部是锻铜铸就的巨大莲花,花瓣展向八方,而且每个花瓣上都有一尊不同手势的佛像,生动地体现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思想。山门中部为十大菩萨,因为华严宗非常崇尚“十”这个数字,用“十”表示“圆满”的意思。山门下方居中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左、右分别是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从门前香水海中的巨大莲花到山门顶部的莲花,以及门体上的佛和菩萨也或立或坐于莲花,说明佛门与莲花之间的密切关系。
佛经记载,佛祖从其母亲肋下出生时,朝着四个方向各迈出七步 ,步步生莲花,因此佛教视莲花为“吉祥”的象征。另外,莲花亭亭玉立的风姿和出污泥 而不染的情操,象征着佛家清净无为。
山门拱顶刻有祥云、瑞草装饰的大莲花升腾的景象,门洞的两边分立着哼、哈二将。二者做了佛教的守护神后,被赋予了佛教门神的外表,除了鼓鼻、张口的特征外,其它一如寺院正统守护神密迹金刚的样子,上半身裸露,手持金刚杵,露牙睁目,凶猛可畏。世俗称之为“哼、哈二将”,佛教徒称之为“密迹金刚”。
两尊金刚神立于香水海中菩提树下,左边的背景是印度古代佛教建筑,右边的背景是中国古寺,两边壁画和拱顶向我们展示了2000多年来佛陀足迹由西向东发展的过程和佛教美好的境界。
拱首分别有楹联和碑文,上联是“七处九会一微尘中现华藏世界,自体常如何须神力”,下联是“五教十宗六法相里融森罗海印,菩提菩证遍照圆明”。这四十二字综述了华藏世界起源的过程。“七处九会”是指佛祖在七个地方讲过九次法;华严世界门即菩提场,为九会中的初会。
山门背面的中部立有华严十佛,与正面的十大菩萨不一样,它的下部是由佛祖释迦牟尼和观音、弥勒菩萨组成的法会场面,释迦佛与观音的右手均施说法印,一幅给众生说法谈经的景象赫然于眼前。右边的弥勒佛与我们印象中的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大为不同。常见的是唐代以后的形象,这里所采用的是唐代之前的形象。
世界门金刚墙下部刻有伎乐天菩萨二十二尊,各执不同乐器,弹奏天乐,似余音绕梁不绝,造型生动。山门左右墙有菩萨六尊,均为华藏世界门中诸大菩萨,左首为普德最胜灯光照菩萨、普光狮子幢菩萨、普宝焰妙光菩萨,右首为功德幢菩萨、普智光照如来镜菩萨、普宝髻华幢菩萨。
观音广场:
从法显广场上行就到达观音广场。
请看面前这尊菩萨名东海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缘何来到东海崂山了呢?这要从《华严经》说起。
《华严经》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所讲的第一部大乘经典,阐发三世诸佛所证的境界,揭示十万众生应修的法门,堪称经中之王。在《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记述:震旦国有一住处,名那罗延窟,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华严疏》云:梵语那罗延者,此云坚牢,即东海之牢山也,现有古佛圣迹,时称那罗延窟。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师于万历十一年专程来东海崂山,寻找并确认了那罗延窟。
因此,东海崂山自古便是佛国圣地。2006年农历九月十九日东海观音正式落成于崂山华严寺,使东海崂山成为观音菩萨的又一道场。
观音菩萨早在无量劫前已成就佛道,为悲愍众生,倒驾慈航来到人间,示现三十二种化身,扫三灾救八难,普渡众生。
请看,东海观音背依那罗延山,面向东海,左手托法轮,右手施说法印,脚踏莲花,庄严慈悲。观音所执法轮,意喻佛法,佛经云,遇佛法轮一切邪见、疑悔、灾害悉皆消灭。
观音像下为浮雕“观音救八难”,《法华经普门品》记述,观音普门示现,可救海难、火难、堕山难、刀兵难、牢狱难、鬼兽难、天灾难、疾病难。
有谒赞观音道:观音菩萨救八难,苦海无刹不现身。消灾免难除疾病,菩提甘露洒万民。
普贤像
过了世界门,就进入了“华藏世界”,走的是莲花路。莲花路是崂山华严寺“华藏世界”重要组成部分。路两边劲松摇翠,竹林泛青。漫步竹林中的莲花路,仿佛置身清幽的佛境,让人有超凡脱俗的感觉。
普贤像为普贤骑象的石头雕塑。普贤的形象一般着菩萨装,骑六牙白象。六牙白象是菩萨形象的重要标志,是菩萨的化身。
三圣殿
三圣殿也称“大雄宝殿”,为三进院,是华严寺的主殿。殿内供奉的三位神像为“华严三圣”。中间为释迦牟尼,即我们所说的“大日如来”,原名为乔达摩·悉达多。左、右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菩萨”,意译为“妙德”、“妙吉祥”,专司智德(即佛教认识论),手持宝剑(或宝卷),象征智能锐利,斩断烦恼。身骑狮子,象征智能威猛,人称 “大智菩萨”。相传其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普贤菩萨:专司理德(即佛法),手持如意 ,身骑六牙象,象征实践,人称“大行菩萨”。相传其道场在四川峨眉山。
三圣殿壁画描绘的是普贤十大行愿,有“礼敬诸佛”、“广修供养”、“常随佛学”、“普皆回向”等等 。
殿内三尊菩萨塑像是从浙江天台山请来的,用料是香樟木。进殿后,清香扑鼻。佛像的制作工艺复杂,表面镶纯金,这样就保证了佛像的防腐、防潮、绝缘,即“金身不坏”。大殿内的每座佛像高六米,加上底座高达八米,使整个大殿显得金碧辉煌。
东西配殿
西配殿供奉的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柳枝。据说为普济众生,观音可以示现三十三身。观音作为菩萨,本无性别,但在南朝后,为更好地体现大慈大悲和方便闺房小姐供奉,产生了女身观音像,其左胁侍为善财童子,右胁侍为龙女。观音菩萨又称“大悲菩萨”。观音菩萨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
东配殿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所以称“地藏王菩萨”。又因其决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所以人称“大愿菩萨”。他手持锡杖,或手持如意珠,道场在安徽九华山。
天王阁
天王阁,原为藏经阁,建在四米高的寺门上,呈方形,面阔13.8米,深8米,高8.2米。中央大厅内立有四棱形石柱,四周游廊贯通。外檐有20根木柱撑顶。藏经阁中原藏有明代手抄本《册府▪元龟》142册,共计1000卷,1965年郭沫若先生鉴定为国内罕见之珍本,叮嘱予以保护。阁中还藏有大量明清书画,其中以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手书中堂最为珍贵,其书法与诗意均称上品。除此之外,阁中还收藏了大量明清版本的经书,其中以清道光年间续灯和尚从北京白林寺请回的《藏经》7200册最为珍贵。“文革”期间藏经阁遭到破坏,经书也流落他乡。
天王阁供奉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是佛教护法队伍中影响最大的四位神祗。据佛经记载,四大天王居所原在须弥山山腰,因山上有四座主峰,分别由四天王占领、镇守,从而得名“四大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咤”,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他原为印度乐神,用音乐引导众生皈依佛教),因此又有“主乐神”的称誉。
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右手持剑,左手握拳置胯上,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红色,穿甲胄,手缠龙或蜃(他原为“天龙八部”中群龙的首领,“龙”为梵文“蛇”的汉译),或持索(用索捉不信佛的人,使其皈依佛教),有的另一手持宝珠(取龙戏珠之意)。
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有时左手握神鼠。传说唐太宗元年安西城被藩兵围困,北方多闻天王在城北门楼上显现,大放光明,同时有数百神兵击鼓,有“金鼠”咬断藩兵弓弦,藩兵大惧,望风而逃。
鱼鼓石
华严寺西面有一块巨石,石上有一孔,其深难测,用手拍击巨石,还会发出一种空洞的“嘭嘭”声,石上篆刻“云穴”二字,人们称它为“鱼鼓石”。
鱼鼓石对面山峰还有传说中仙女下凡洗浴的“天波池” 等景点。
明道观
明道观,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是一座道教观院。
明道观海拔700米,是崂山现有的宫、观、庙、庵中地势最高的一座。尽管地势较高,但周围群峰环抱,形成了一个极为幽静的小环境。整个道观原来是一个方形院落,东西30米,南北25米,正殿3间,左配殿6间,右配殿3间;院内北侧有一张石桌,是古时遗留下来的。
观外有三株银杏树,树高都在20米以上,最高的近30米,胸径1米左右,树龄超过1000年。据专家分析,这些古树大约植于唐代后期,推算起来,与孙昙奉旨来崂山采药炼丹有关。至于是否孙昙亲手栽植,有待进一步考证。
据《崂山地名志》载,唐朝天宝二年(743年),这里就有过“建筑物”,据推测,应当是孙昙在崂山采药炼丹的一座草堂。
明道观西南涧水的东侧有一方大石 ,刻有“敕孙昙采仙药山房”八个大字和观音菩萨像,旁边镌有“天宝二年敕采药孙昙”等字。由此处向西30米处有一块巨石,刻有一篇六十余字的碑文,记载了孙昙来崂山采药的相关事宜,因年代久远,刻石被风化剥蚀,文字已经难以全部辨认了,所能依稀辨识的有“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初六日奉敕采仙药孙昙以俟来命”字样。这些刻石是孙昙的弟子们后来镌刻的,证明早在1200多年前,这里便有来崂山采药炼丹的方士居住过。
现存的道观建筑,是清康熙年间白云洞道士田白云的传人宋天成来这里创建的。山门右侧有清宣统二年(1910年)书“明道观”三字。明道观原建时属于白云洞孙不二创建的清净派,后于乾隆中期改属全真金山派。
全真清静派的创始人是孙不二,孙不二本身是位坤道,全真七子之一,号称“清净散人”,世人称她为“孙仙姑”,曾被元世祖封为“清净渊贞玄虚顺化元君”。
明道观后面的招风岭上有两处天然洞窟:一处称“天然洞”,曾是观里道士修炼之处;一处名“三真洞”,是明道观较早的三位道长的藏骨处,也称“三仙洞”。
于七雕像
于七雕像,高度为6.47米,由中华崂山武馆筹资,青岛社会各界赞助,为纪念清初山东农民起义领袖、崂山华严寺方丈、螳螂拳创始人于七(化名“王郎”)而建立的。
于七,明万历三十五年(1609年)出生于山东栖霞唐家泊村,名乐吾,字孟熹,因在同门10 人中排行第七,别号称“于七”。 于七是胶东反清农民起义军领袖。顺治六年(1649年)冬,清政府出兵5万,大规模“围剿”胶东义军。次年春天,清兵发起总攻之前,于七暗夜中乘一匹快马,突出重围,途中马被累死。于七葬马于一座山下,后人称此山为“马山”,之后独自徒步直奔崂山而来。
于七来到崂山后,先是选择白云洞作为藏身之地,因生存所迫,下山觅取食物,致使行踪暴露,遭清兵追捕,危急中避入华严庵。时任华严庵长老慈沾大师急中生智,立即舀来一瓢滚烫的开水,让于七紧闭双眼,把开水一下子泼到他脸上。
一瞬间,于七脸上烫起许多燎泡,面貌全非。慈沾大师对前来搜捕的清兵称“此僧患了天花病”,这才躲过了搜捕。第二年,于七在华严庵落发为僧,慈沾大师给起了法号“善和”,取戒名“寂彻”。慈沾大师圆寂后,于七继任华严庵住持。
善和大师(即于七)在华严庵不仅悉心修道,颇受僧、儒们尊敬,而且精研武术,创出我国武术形意门中的独家拳法——螳螂拳。期间不少绿林好汉秘密来访。据说凡是来寺庙拜访的好汉,必须在寺庙周围栽植一株麻栎树。麻栎,在胶东一带称“柞树”,方言把造反念成“作反”,意在取其谐音,表示反清的决心。久而久之,在华严庵周围栽下了一片麻栎树,成为崂山古树中独有的麻栎林。
棋盘石
明道观以南奇特的孤峰顶上,有一块巨大的岩石,长15米,向西探出了大半部分,崖下悬空,形状很像跳水比赛用的跳台,远远望去又像一株灵芝高插云端,这就是崂山著名的象形石之一——棋盘石。
棋盘石为凌空高悬的巨大岩石,高3米,宽8米,长15米,石面平坦 ,能坐几十人,因刻有双线勾勒的“十”字,传说是南极仙翁、北极仙翁当年对弈留下的棋盘,因此取名“棋盘石”
石面上的“十”字,据说是道家拜斗修行的方位图。这处景观是崂山名景之一——“棋盘仙弈”。
太清朴境
中文名:朴树
拉丁名:Celtis sinensis Pers.
别名:沙朴 朴榆 榆科、朴属
位置:华严寺后殿西侧
树龄:320年
树高:11米
胸围:210厘米
冠幅:平均12米
朴树属榆科,品种有小叶朴、大叶朴和朴树三种。位于华严寺后殿西侧的这棵“太清朴境”树高11米,树龄320年,生长势头仍很强盛。
妙通
中文名:石榴
拉丁名:Punica granatum L.
别名:安石榴 石榴科、石榴属
位置:华严寺后殿西侧
树龄:270年
树高:4米
胸围:60厘米
冠幅:平均2.8米
这株石榴树位于王哥庄华严寺后殿西侧,已有270年高龄,至今,每年初春时节仍长新枝,开放茂盛的花朵,每到收获的季节,新枝上都会长出新鲜的果子。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55016号-1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9号
邮编:26606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