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景点数量:16
景点:仰口游览区、盘古老人、觅天洞、犹龙洞与混元石、太平宫、龙涎泉、仙人桥、白龙洞、白云洞、太平晓钟。
象形石:仙桃石、绵羊石、狮子峰
石刻:寿字峰、白龙洞石刻
传说:眠龙石
2、古树名木数量:4
黑弹树1、赤松3、银杏6、圆柏1
仰口风景游览区
仰口风景游览区位于崂山风景名胜区的东北部,背依奇峰仙山,面朝碧波荡漾的黄海,风光特色以仙山寺院、海湾沙滩为主。嵯峨的山峰自海边拔地而起,象形山石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奇特,人文景观荟萃,历史文化悠久,自古就有“仙山胜境”、“洞天福地”的美誉,又以休闲、避暑、度假、娱乐胜地而闻名天下。 提起“仰口”,还有一个神话故事。传说当年天上的南辰和北斗两位仙翁在棋盘石上下棋。上山砍柴的一个青年樵夫发现后,便蹲下身来观棋,由于看棋入迷,忘了时间,顺手从仙翁身旁拿了一个仙桃吃,也不觉得饿,继续看棋。两位仙翁下完棋,起身便走,青年樵夫这才想起了自己还要砍柴,可不知怎么了,原先放在身边的斧子木柄全烂掉了,斧头也锈迹斑斑不能用了,只好悻悻而回。没料到回到村子里,房屋全变了,一个人也不认识了,别人也不认识他了。当问起自己的住处时,村里老人告诉他,好几百年前,这户人家有一个青年上山砍柴,一去再也没回来。人们常说,“仙界一刻,地上百年。”青年樵夫如梦初醒,知道自己在山上遇到了神仙,于是转身奔出村外,一口气追到海边,只见两位仙翁脚踏浪尖飘然东去。青年樵夫一急,大声叫道:“仙师,等等我”。仙翁回头笑道:“你要是能跟上来,便带你走”。青年樵夫不顾一切地下海就追,因为不识水性,一会儿工夫海水淹到了脖子。仙翁回头一看,觉得樵夫痴心不改,诚心意决,就说道,“把口仰起来” 。青年樵夫赶紧仰起口来,刹那间,自己的身体飞升起来 ,紧步仙翁身后,东渡而去。后来人们就把这里称为“仰口”。
其实“口”是湾口的意思,是船只出入的港湾,如沙子口、沧口、女姑口等,因能出入船只,往往是战略要地。
盘古老人
索道上站东南方的那座石崮,北面石壁平滑垂直,上部呈三角形,东面朝天。细看缺口处,呈现出人的眼睛、口和鼻子的轮廓,好似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正安详地仰望云天,这座石崮称“盘古老人”。
传说亘古之初,开天辟地的盘古老人从混沌中走出来,为给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用头顶着天,用脚踏着地,奋力劈开一个空间,就是人们常说的“顶天立地”。这时,清阳之气逐渐上升开为天,重浊之质下沉辟为地,从此阴阳分明。接着,又在天上巧布日月星辰,在地上绘就山海河湖。后来,盘古老人又用泥土捏塑出万物形态,轻轻吹上一口气,万物全都有了生命。盘古老人感到疲惫之极,就选择了这方风水宝地,靠在山峰上睡着了,这一睡就再也没有醒来。
觅天洞
乘索道上行到上站(终点站),沿着石阶路上山,即可到达高山奇洞——觅天洞。洞口附近山岩壁立、天地狭窄。游览这个奇洞,必须从下向上攀登,去寻觅广阔的天宇,因此取名“觅天洞”。
这个洞由两个大峭壁夹缝中的好多块巨石迭架而成,看似人工,又并非人工所为,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天然奇洞。洞高100多米,构型奇特,别具一格,既不像石灰岩溶洞那样具有奇形怪状的石钟乳、石柱、石花等洞穴景观,也有别于景区内的其它花岗岩洞窟,能一目见底。觅天洞奇就奇在自下而上共分5层,洞内盘旋曲折、奇特古怪、惊险迷离,可谓集奇、幽、险、趣等于一身。洞外“觅天洞”三个字为著名雕塑艺术家刘开渠先生所题。进洞之后,要施展钻、爬、挪、越等十八般武艺才行,否则进得来出不去。
攀登和穿越觅天洞后,就是上苑山的峰顶,也是一处难得的观景地。这座铁锁桥名 “步云桥”。过了桥,似乎天就近在咫尺了。用当地人的话说:站在上苑山峰顶,伸手就能把天戳得“吧嗒吧嗒”响。
“洞幽不雨草常湿,山高无风暑自消” 这块石刻,为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题写。
站在郭沫若先生著名的“天上的街市”诗刻旁,放眼环视,但见群峰挺拔、松涛阵阵、巨石嶙峋、千姿百态、万顷碧波、海天一色;特别是到了夜晚,海上渔火点点,村舍灯光闪烁,如同在“天上的街市”一般!
“咫尺天涯”石刻为著名美术理论家蔡虹先生所题,意思是上苑仙境近在眼前。
接下来看到的巨石,人称“神龟探海”,巨石恰似一只巨大的乌龟,头部向东探出,聚精会神地凝望着大海。
犹龙洞与混元石
沿太平宫后墙西行不远,就可以看到由三块巨石构成的一个天然石洞。洞外石壁上镌有凸刻双钩的4个大字——“苍龙老鳌”。洞中深阔宽敞,可容纳20余人。祭台上供奉道教全真派始祖王重阳及其七位弟子。因为该洞明代以前供奉老子,所以称“老君洞”。明代隆庆年间,山东提学邹善数次来崂山游览,觉得洞名有点俗气,陪同前来的即墨县令杨方升根据《史记》中的“老君,犹龙也”的记述,改名为“犹龙洞”,沿用至今。洞额刻的是当代著名书法家沈鹏题写的明末学者顾炎武的诗句“云是老子曾过此,后有济北黄石公”。洞口右侧石壁上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所书《道德经》第一章全文摩崖石刻,石刻笔画流畅,功力深厚。
洞顶这块大圆石的上部刻有三组星座图,还刻有“混元石”三个字。传说1000多年前刘若拙独自一人在上面练功十年而不辍,才修炼成一代名道。
过去,这个圆石上并没有台阶,一般道士上不去。能轻松上去的道士则会按照上面的星座图指示的方位,朝着不同的星斗练功。不知从何时开始,犹龙洞中有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居士,一年四季在此煮茶讲经,谈玄论道。“一洞一景一老翁”,成为仰口一大景观。
太平宫
太平宫始建于宋代建隆元年(960年),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敕封崂山道士刘若拙为“华盖真人”后拨款修建的。当时的历史背景是:赵匡胤策划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基做了皇帝。为了粉饰太平,他请修行有道的刘若拙进京谈玄论道,并想把他留下。但是,刘若拙坚辞还山,宋太祖便敕封他为“华盖真人”,并拨巨额款项敕令回山重修太清宫,新建上清宫和上苑宫,并作为刘真人修道的馆院,连后面那座山也命名为“上苑山”,意为皇上所赐。
太平宫竣工后,赵匡胤已驾崩,其弟赵光义继承皇位,改年号为“太平兴国”,上苑宫也更名为“太平兴国院”。南宋末年,元军攻下杭州城,南宋皇帝的两个爱妃谢丽、谢安化装后,从水路逃到太平兴国院后面塘子观出家修道,此后“太平兴国院”更名为“太平宫”,并一直沿用至今。
太平宫曾经历了无数次修缮,选用建筑材料遵循宋代建筑风格,沿用明代以前黑色简瓦与板瓦组合的材料,基本上保留了原建筑的古朴典雅格调。宫中道士在全真七子来到崂山后皈依了郝太古创立的华山派。
走进宫院,首先看到的是“海上宫殿”四个大字,据说是修建太平宫时宋太祖敕封的,题字为清朝华世奎手书真迹。
太平宫整个建筑呈“品”字形,由正殿和两个偏殿组成,正殿供奉妈祖,东西偏殿分别供奉关圣和文昌帝君。
龙涎泉
西院中这口泉名叫“龙涎泉”,是崂山名泉之一,大旱三年水不涸,大涝三年水不溢,水质清冽甘醇,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成分。
仙人桥
前面那条山涧称“白龙涧”,下边的水湾称“白龙湾”,架在湾上的弓形桥称“仙人桥”。
传说从前白龙湾中有条白鳝鱼,经常到上面石洞中苦修。有一天,张果老骑着毛驴来到这里,见其功力不凡,知其可成正果,便做了一番点化。白鳝果然变成了一条白龙飞天而去。后来人们把白鳝修炼的山洞称“白龙洞”,张果老经过的桥称“仙人桥”。有意思的是,张果老倒骑着的那头毛驴见这里风光优美, 萌生了思凡之意,一不留神,蹄子踏进了桥边石头里,被张果老抽了一鞭子,急忙跳出来跑了。“蹄印”到现在还清晰可见。
白龙洞
白龙洞是由一块长约18米、宽约12米的椭圆形巨石扣压在五块鼓形的圆石上组合而成的天然石洞。洞内供奉的是十八罗汉。“白龙洞”三个字是明代山东武举周鲁题写的。
白云洞
白云洞是崂山著名的道家殿堂,海拔400余米,背依石壁,面临深涧,自然奇特,是崂山名洞之一。
白云洞始建于唐天宝二年(743年)。据史料记载,开元末(741年),唐朝道士姜抚求药崂山,选择了这处依山傍海的山洞修炼。宋代,江南道教内丹派第五祖白玉蟾来到崂山,对白云洞进行了增修,白云洞才形成了一座修道殿堂。白玉蟾,又名葛长庚,字如晦,祖上为福州人,曾在海南为官,因仗义行侠杀了人,后来进武夷山入道修炼,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被敕封为 “紫清真人”,一生游览了包括崂山在内的名山大川无数,传世之作有《白玉蟾全集》。
白云洞创建后,因为道路艰难,物资运输极不方便,主持白云洞的道士也时断时续。直到明末清初,在崂山道士田白云的主持下,此洞才真正建成为道教观院。
白云洞是由三块巨石迭架而成的洞,周围由石条砌筑,洞口朝南。洞内呈四方形,宽约七米,进深约七米,高约二米,洞顶平整,地面由石条铺就,可以同时站立数十人,主殿原来供奉玉皇大帝。洞额“白云洞”3个字为清末翰林尹琳基题写。
围拢白云洞的三块巨石,左边一块称“青龙石”,右边一块称“白虎石”,前面一块称“朱雀石”。另外,后面还有块“玄武石”。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白云洞在道士赵体顺的主持下进行了一次重修,建起了以青龙阁为主体的殿房24间,面积400多平方米。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青龙阁,分上下两层,长约12米,共有6个门楼,主殿正前台阶11级,门前台阶33级。
明末清初至民国期间,白云洞一直是道教全真金山派的殿堂。清朝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春,自幼在太清宫出家修道的即墨道士王生本带领弟子在白云洞另搭一陋屋居住修炼。他生食五谷,从不去糠皮,虽已103岁高龄,但须发黑若浓墨。公元1770年农历正月初九,他忽然对弟子们说,“今日立春,吾将逝矣。”说完端坐而终。他的遗骨葬在白云洞东南方二仙山中间的逍遥谷,藏骨塔至今还在。
抗日战争时期,白云洞多次遭到日军“扫荡”。日军杀死了道长邹全阳和道士五人,烧毁了白云洞建筑。从那以后,白云洞便中断了道事活动。
东院墙下的这株白玉兰,树龄在200年以上,是崂山树龄最长的一株白玉兰。青龙石下面这个洞穴称“卧风窟”,因这里地形条件比较特殊,山风吹到这里回旋不止,所以取名“卧风窟”。据说曾是坤道(女道士)修炼的地方。旁边洞穴称“菩萨洞”。在白云洞南侧还有两个洞,一个是清虚洞,一个是普照洞。清虚洞为一人工开凿的石洞,是供道士修炼用的。人坐在洞里,可以俯瞰下面的山海景色。
游览白云洞附近景区,慢慢体味“藏园老人”傅浣叔的题诗:“夜月清皎,海气光寒,玩石抚松,飘然登仙”,感悟“登仙”的意境。
太平晓钟
东院亭内悬吊的仿古铜钟是清光绪十八年(1888)重铸的,四面分别铸刻着“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万古千秋”、“八方大吉”字样。下面画刻着八卦图,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每当清晨敲钟时 ,山间寂静,空谷回音,清脆洪亮的钟声余音经久不息,这一景观称“太平晓钟”。
钟亭前是一座幽静的小花园。白玉兰和紫薇(痒痒挠)树龄都在百年以上。玉兰属于名贵花卉,紫薇是宋代以来道教最为青睐的花卉,大概是为了纪念创立“紫薇斗教”的始祖陈抟而延续下来的。凡属华山派的道观院内都种植紫薇。
宫外石壁上镌有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1981年夏游太平宫时留下的墨宝:“黄金足赤从来少,白璧无瑕古来稀,魔道分明浓划线,是非不许半分毫。”
仙桃石
这块巨石颇像一个巨大的桃子,名为“仙桃石”,是景区著名的象形石之一。
据说当年孙悟空在王母娘娘的蟠桃园里偷吃仙桃时,并未全吃,只是咬一口扔一个,其中有一个不偏不倚落在这里,变成现在的“石桃”,又称“仙桃”。下面缺了一块,是因被孙大圣咬了一口。正是:大圣醉别蟠桃宴,仙桃不意落人间。
绵羊石
太平宫身后右侧的这块巨石很像一只跪伏的绵羊,远看神形兼备,嘴、眼、鼻、头惟妙惟肖,因而被称为“绵羊石”。
狮子峰
与绵羊石相邻的这座山峰,犹如一只强悍威猛的雄狮傲视苍海,因而被称为“狮子峰”。狮子峰背山面海,凛然云表。
“雄狮”张开的巨口中可以同时容纳十几个人。在狮口的上下颚间,由于风雨的剥蚀,岩石颗粒参差,形成了历历可数的“牙齿”,十分逼真。从狮子的“肋下”穿过石洞,可以登上狮背。
狮子峰是观海上日出的理想之地,历来是文人墨客挥毫抒意的地方。拂晓前,遥望东方的海面,海天相连处,渐渐泛起了鱼肚白,周围的景物渐渐从黑暗中冒出了模糊的轮廓。随着时光的推移,白光越来越亮,逐渐由橘黄色、玫瑰紫色变成了丹红色……突然间,海面上露出了半轮火球,一点点上升,一点点扩大。太阳升出海面后,海面万点金光随着波浪不停地闪耀跳动。回头看,上苑山被染成了红色,群山层峦也都披上了绚丽的霞装,景象极为壮美。这一景观被称为“狮峰宾日”。
如果清晨赶上云雾未开、白云缭绕,站在远处看狮子峰,则是另一番奇妙景象:云块飘逸在狮子峰山腰间,阵阵海风吹来,云块似流水行云、如波涛汹涌。再看那狮子,在波浪翻滚的云海中,像在奋爪欲跃,巨口洞开,吞云吐雾,仰天长啸。这一景观被称为“狮岭横云”,是崂山名景之一。
寿字峰
寿字峰因偌大的石壁上刻满大大小小的“寿”字,而被称为“寿字峰”。中国人对寿的追求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从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寻找长生不老药,到唐玄宗派孙昙来崂山采药炼丹,再到崂山一代代道人修道养生,直至今天人们祝福长辈健康长寿,足见追求长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寿字峰上镌刻了我国古今近百名书法大家用不同字体书写的“寿”字,有隶、篆、行、草、楷等多种字体,在偌大的岩壁上构成了一幅壮观的百寿图,也是“寿”字的书法展览。
最大的 “寿”字,高20余米,宽16米,寓意为“高寿、长寿、大寿、万寿”。不少游人来到这里都喜欢以“寿”字作背景,照相留念,并祈祷与“长寿”相伴。
白龙洞石刻
白龙洞古诗刻数量之多、艺术欣赏价值和考古价值之高,堪称一绝。古诗作者是元代著名道士丘处机。丘处机当年来到崂山,曾在白龙洞修行过一段时间,并在洞口的石壁上留下了二十首咏颂崂山风光的诗作。
前言是丘处机为诗所作的序:“东莱即墨之牢山,三围大海,背负平川,巨石巍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之胜境也,然僻于海曲,举世鲜闻,其名亦不佳。余自昌阳醮归,抵于三城永真观 ,南望烟雾之间,隐隐而见。道众相邀,迁延数日而方届,遂闲吟二十首,易为鳌山,因畅道风云耳。栖霞长春子书。”诗文朗朗上口、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崂山“洞天福地一方之胜境”跃然于字里行间。
眠龙石
巨石上的裂缝,把巨石一分为二。从上往下看,上面的一块宛如一条龙睡在石上,因此得名“眠龙石”。传说这条“睡龙”偷喝了王母娘娘的三坛美酒,因醉酒而眠。王母娘娘知道后,火冒三丈,把他贬到人间,龙涎泉是他酒醉未醒时从口中淌出来的口水。
石壁上镌有两首五言诗,为明代山东提学邹善所书。
正殿院中这两株桂树已有100多年历史,一株为金桂,一株是银桂,一般8至9月份开花。花开时节,金黄、银白色的桂花争相斗艳、馥郁芬芳。
千年古槐
中文名:槐树
拉丁名:Sophora japonica L.
别名:国槐 豆科、槐属
位置:王哥庄街道东台社区
树龄:1200年
树高:20米
胸围:512厘米
冠幅:平均16米
生长于崂山王哥庄的“千年古槐”又称“崂山神槐”,树干基本部分为四个主枝,属国家一级保护古树。此树树龄1200年,虽中控体裂,但得水土之力,仍生机勃发,古朴苍劲、枝繁叶茂、华盖擎天,在青岛古树名木中堪称一绝。古树西曾有山神庙、牛王庙、土地庙,并有一石碑立传。此槐树树围之粗,为青岛古树至尊。此古树有五景之说:“槐中抱桃”、“群峰戏槐”、“百鸟争枝”、“隔帘观雨”、“槐荫濯月”。每在大雨倾盆之时,树冠周围形成水帘,而树下却水汽氤氲、袅袅蒸腾、妙趣天成。夏季之夜,树荫吟风弄月,村人多聚集于此,以草席铺地,或坐或卧,消暑纳凉。
雕龙黑弹
中文名:黑弹
拉丁名:Celtis bungeana Blume
别名:小叶朴 榆科、朴属
位置:王哥庄雕龙嘴村东岸海崖上
树龄:420年
树高:6米
胸围:130厘米
冠幅:平均5米
黑弹树,双名小叶朴,一株鲜有的树种,果实墨黑色,坚硬如弹丸,由此得名。此树在王哥庄雕龙嘴村东岸海边崖头一活就是四百年。从名不经转,历飞风霜雨雪,日月精华,终成大器。时光荏苒,周围的人、物不知经历了多少个生命轮回。唯有黑弹树,枝干变得坚硬如铁,苍劲古拙;树叶则繁茂细密,新鲜光亮,以苍穹为背景,把整个生命演绎得厚重而华美,悠远而大气。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55016号-1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9号
邮编:26606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