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景点数量:29
景点:太清宫牌坊、太清宫、钟鼓楼、元辰阁、元君阁、仪门、三官殿、契文、翰林院、逢仙桥、丘祖殿、三清殿、关岳祠、蒲松龄书亭、神水泉、三皇殿、海印寺旧址、八仙墩、太清索道、八水河、龙潭瀑、石建烈士雕像、上清宫、明霞洞、明霞洞斗母宫、瑶池、蟠桃峰、。
石刻:李白诗刻、康有为诗刻
2、古树名木数量:8
糙叶树1(龙头榆)、侧柏4、银杏37、圆柏4、紫薇4、黄杨12、朴树7、山茶7
太清宫牌坊
太清宫牌坊,高8米,宽16米,白色花岗岩架构,四柱三门式。由底座、立柱、额枋和字板四部分组成,造型别致,庄重大气,自下而上分别雕有“事事如意”、“福禄寿”、“鹤鹿同春”、“十二生肖” 、“龙形”等雕刻,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其中牌坊的龙共有101条,象征着崂山太清宫在山东众多道家庙宇百里挑一;另外在牌坊的侧面用浮雕雕着蝙蝠、金钱和“寿”字,就是民间常说的“福禄寿喜”。
牌坊由棂星门衍变而来,最初用于祭天、祀孔。牌坊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并从实用功能演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极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不仅置于郊坛、孔庙,还用于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以及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处,起到点题、框景、借景等效果,具有分割空间,装饰美化和纪念颂扬的功能。
太清牌坊阳面“崂山太清宫”5字为中国道教协会前会长闵智亭道长题写;阴面“阆苑圣德”为现任山东省道教协会会长刘怀远道长所题。“阆”字意为“空旷”,庄子外物曾记“胞有重阆,心有天游”,意指心胸宽阔;“苑”指花园,“阆苑”古指仙人所居之境;唐李商隐《李羲山诗集》中有“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墙无处不(妻)鸾”。“阆苑圣德”是指具备高尚品行的仙人居住之处。
牌坊后面,掩映在古树古木中的千年道观就是著名的太清宫。
太清宫
【太清宫的由来】
太清宫,又名“下清宫”,在崂山众多的道教庙殿当中,太清宫是有记载的最早的崂山道教祖庭,是崂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处道观,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迄今已有2150多年的历史。
太清宫的创始人是江西人张廉夫,他因做官不顺,弃官修道,在太清湾畔修建了一所茅庵,供奉三官,取名“三官庙”。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扩建庙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宋朝时期,道士刘若拙又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刘若拙武艺高强,宋太祖听说他修道高深,于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召其入京,想把他留在宫中,但刘若拙坚决要求回崂山,宋太祖就赦封他为“华盖真人”,并给他拨巨款,敕建“上苑”和上清宫,重修太清宫。太清宫是刘若拙的别院。从此太清宫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规模。至今其建筑风格还一直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典型风格,这在国内的各宗教建筑中,也是极为少见的。
太清宫主要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等140多所建筑,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建筑风格为青石灰瓦,古朴无华,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修身养性”的思想境界。
【太清宫正门】
2004年5月1日开放的太清宫新正门,比以前的更加宽敞大方。大门为重檐庑殿式建筑,也称“山门”。这一名称还保留着最初道众聚于山林隐修的涵义。山门是仙俗相分的标志,按照道教的说法,跨过山门,就意味着踏进了仙界,与立于山门殿外眺望已是天壤之别、仙俗之别。
山门内两侧供奉的是道教的护法四圣,即马灵耀(华光)、赵公明、温琼和关羽。《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中描述马灵宫善于用火,其身上藏有金砖火丹,随时用火降伏魔怪,所以后来民间又把他视作“火神”,常在八、九月间举行“华光酷”,祈求免除火灾,长年康顺。大约在明朝前期,华光大帝马灵官又化为王灵官。中国的道观中多塑王灵官像,形象奇特,赤面、三目、披甲执鞭作为镇守山门之神。赵公明,也称“赵公元帅”。道教主要把他作为财神来供奉,后来民间还将其神像贴于门上,作为门神,镇邪祈福。在其所司之职中,除了有“除瘟剪疟,保病禳灾”一项,还有“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之能。温琼元帅在明代学者宋濂的《温忠靖公庙碑》和元人《三教搜神大全》中是泰山神,为东岳大帝的部将。温琼的庙宇,有的叫做广灵庙,有的叫做温将军庙,大多分布在江浙一带,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浙江温州的忠清王庙,俗称元帅庙,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温琼的诞辰日,四方信徒纷纷前来祝驾,抬着他的神像在街上游行,镇邪祛恶,免除灾祸,成为当地流行的一种民俗。关圣帝君被广泛崇祀的原因是以其信义耿介,百姓奉之为驱邪除恶、扶正保民的大神;士人以其忠义正直,奉之为道德偶像;将士以其神武善战,奉之为克敌制胜的军神;商贾又奉之为招财进宝的福神。
钟鼓楼
进入大门,即可看到右手的钟楼和左手的鼓楼。俗话说,“晨钟暮鼓”,是为了给道士们形成严格的时间观念,提醒他们勤学苦修,不可虚度光阴。
元辰阁
供奉的是斗母元君,斗母又称斗老,其神号全称是“先天斗姥紫光金尊摩利支天大圣圆明道姥天尊”。是道教星宿神中的北斗众星之母,掌管天文星象,也就是掌管农业节令的神。
两旁有六十元辰,又称六十甲子或六十太岁,60年一轮回,轮流管理人间一年祸福,被尊为值年太岁。每位神名都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循环相配而得。六十甲子塑像,文武兼备,喜怒各异,或持枪剑,或抱琴执笏,各显神通。
元君阁
供奉的是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全称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华北最受崇拜,因为她的“老家”在山东泰山。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是泰山女神。按道家之说,男子得仙称“真人”,女子得仙称“元君”。泰山玉女,上通乾象,降临下土,坤道成女,故名“天仙玉女”,又因神女身穿碧衣红裙,所以全称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碧霞元君的右边是送子娘娘,古代人们认为生儿育女是送子娘娘恩赐的,她能保护子孙后代平安成长。左边是眼光娘娘,传说眼光娘娘能治疗各种疾病,保佑人们眼明心亮、身体健康。殿内两边供奉的是“八仙”,分别是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和何仙姑。八仙是最受中国人欢迎的神仙群体之一,但八仙的产生与定型却经历了很长一个过程。道教八仙先后见于唐宋文人的记载,但他们形成一个整体是在元代,定型在明代。
仪门
向前走,是太清宫的第二个正门,也是原来太清宫的正门,叫做仪门。进门向前走,是一小院,过小院前行,有一门,门口两侧各有一石鼓,名“抱鼓”,俗称“门当”;门口上方的木板称“户对”,二者组成了中国千百年来结亲的规矩。
屋脊上的龙头名为“鸱吻”,檐角上的兽头为“嘲风”,二者皆属龙生九子之一,鸱吻好吞,嘲风好险。走檐上的人兽源于道教“一人得道,拔宅飞升”的故事。
三官殿
三官大帝指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仪礼》的《觐礼》篇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不过,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权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东汉时,张陵创立天师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书作为道教徒请祷治病的方法。“其一上之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南北朝时天地水三官神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二为一。供奉三官,主要是因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天官赐福: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隶属玉清境。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主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
地官赦罪:地官名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隶属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灵之气和极黄之精结成,总主五帝五岳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
水官解厄:水官名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隶属玉清境。水官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总主水中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
三官殿正面主殿属单檐硬山式砖石结构殿堂,顶面覆盖黑色板瓦和简瓦;匾额为木雕篆书体,长方形,为标准的宋代建筑风格。殿内供奉“三官”神像,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实际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3位部落首领尧、舜、禹的化身。传说尧生有八彩眉毛,因敬天爱民,上应天象,天下风调雨顺,被后人尊为天官;舜长有双瞳孔的眼睛,因当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而被尊为地官;禹因治理水患而被尊为水官,大禹治水的故事妇孺皆知。主殿东西两壁是“雷神”和“真武”二神的画像。院内左右厢房原是道士们居住的地方。
契文
这块平削陡峭的巨石,上面镌刻的是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关于太清宫庙产地亩四至的契文,相当于现在的房地产证,详细记述了太清宫的地界。因为明代万历年间这里曾发生过一次道、佛争地的纠纷,官司以道士胜诉结束,于是刻石为记。
翰林院
三官殿右侧的院落称“翰林院”。因是清代翰林尹琳基修建的,后人便称之为“翰林院”。唐代诗人王维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诗如果用于这座小院和其原来主人的隐居生活倒有些合适。这个院落原为经禅祠,供奉东汉经学大师郑康成像。郑康成,山东高密人,东汉经学大师,成就了当时天下所宗的“儒学”。魏晋以后的经学,多以 “郑学”为主。郑康成一生著作颇丰,并开设书院(在今天的惜福镇书院村),聚众讲学,门徒多时达数千人。
游览翰林院,不能不说尹琳基。尹琳基,字琅若,清代日照人,道光年间进士,曾任翰林、国子监、祭酒等官,由于仕途不得志,于光绪九年(1883)卖掉家产,来到崂山太清宫,修建了这座幽静雅致的别院,自题了匾额“东海餐霞”挂在门上,并在崂山留下了许多墨宝佳作。
翰林院面积不大,却十分幽雅清静,花木繁茂,品种多样,既有北方植物,又有南方名贵花木。东墙边这株棕榈,属亚热带植物,露天栽植棕榈,而且长势茂盛,在北方很少能够见到。与它相邻的是“桃叶珊瑚”,也是南方植物。旁边是木兰,又称“辛夷”。通常情况下,木兰每年春季开花一次,但这株木兰每年花开两度,分别于4月、7月各开花一次。传说原先也是每年花开一次。有一年 ,太清宫道长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花木兰示意饮酒出征。道长梦醒以后,百思不得其解,便起身来到院中,忽见木兰花在月色中摇曳起舞。道长猛然醒悟,立马取来封尘多年的一坛老酒,浇在木兰树下,从此这株木兰每年都花开两度,成为宫中一奇。东厢墙角这株腊梅为素心腊梅,属梅花中的上品。花开时,花瓣浅黄,给人以清雅高洁之感;幽香溢出墙外,游人往往在院外循香探源,寻至院内才能见其芳容。正如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咏梅诗所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院内还有银桂、枫树竞艳争秀,水杉、灯台树各领风骚。小小一个庭院,名木名花荟萃,令人赏心悦目。
游完三官殿,左行出西门,可以看到黄杨树、龙头榆、逢仙桥等。
逢仙桥
龙头榆对面的大石头上,刻着“逢仙桥”3个字。为什么这里叫“桥”呢?因为我们脚下是一条暗河,所站的位置就在桥上。传说这里是刘若拙真人遇见神仙的地方,在一个雪后的除夕清晨,刘若拙正在迎神,遇到一位白胡子垂胸的老人。起初,刘真人并没在意,老人与他交谈了几句转身就走了。刘真人猛然想起没问问老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时老人已没了踪影,刘真人只好寻找雪地上的脚印,岂料半尺多厚的积雪中只留下老人的两只脚印。刘真人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遇到了神仙,事后便在这里刻石以记。
旁边刻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召见并敕封崂山道士刘若拙为“华盖真人”的记事。
丘祖殿
经过康有为诗刻,走过后门,便来到了丘祖殿。丘祖殿是为奉祀崂山名道、长春真人丘处机所建的殿宇。
丘处机,字密通,号长春子,山东栖霞人,19岁时师从王重阳。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师父仙逝后,丘处机在姜子牙钓鱼的蟠溪自修7年,又去龙门清修,这期间,一蓑一笠,一年四季从不更换,被人称为“蓑衣先生”。公元1208年至1209年,丘处机曾两次来到崂山。丘处机多才多艺,在道学研修方面造诣很深,在崂山广收门徒,传经布道,不仅使崂山成为道教的主要丛林,同时也为道教文化做出了贡献。他对养生学颇有研究,著有《养生消息论》。他的书法、诗词功底也很深厚,仅在崂山就留下了40余首诗词,其中以太平宫白龙洞的20首尤为闻名。他先后受到金世宗和成吉思汗的召见。据《元史·丘处机传》记载:丘处机及同行的18位弟子远涉万里,西行至大雪山。据查“大雪山”位于今阿富汗境内。当成吉思汗问他怎样才能统一天下时,他说:“欲一天下者,必不嗜杀人。”又问及长生之药时,他答道:“但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当向他讨教治国之道时,他答道:“治天下之道,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念其诚实,并接受了他“敬天爱民”的思想,尊呼他为“国师神仙”,令其“掌管天下道事”。在封建帝王时代,进皇宫见皇上,大小官吏都要行跪拜大礼,据说丘处机见成吉思汗时,大汗免其跪拜,可见丘处机的地位之尊。金庸在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曾对丘处机仗义行侠、疾恶如仇、锄强扶弱、武功高强作过精彩的艺术刻画,深受读者的敬慕和喜爱。公元1227年,丘处机在北京白云观去世,终年79岁。
1195年,丘处机等全真七子从胶东昆嵛山来崂山传道,从此崂山道教皈依全真教,丘祖殿中正中供奉的是丘处机,两侧供奉的是其两个弟子尹志平和李志常。
由丘祖殿下来经过逢仙桥,便来到三清殿。
三清殿
三清殿,是道教供奉主神“三清”的殿堂,为太清宫三大殿中的主殿。三清殿是座长方形庭院,由一座正殿和两座偏殿组成。正殿为砖石结构的硬山式建筑,正殿门的两侧各有一株桂花,东侧是金桂,西侧是银桂(四季桂)。
三清殿正殿供奉的是三清真神。居中是玉清,为元始天尊,手持圆珠,象征洪元;东为上清,是灵宝天尊,怀抱如意,象征混元;西为太清,为道德天尊,手持宝扇,象征太初。
《道藏·道教宗源》中把道教的最高境界称为“三清” ,即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各为一级洞天,各有天尊住持。“三清”也可以理解为道家修练内功的三个阶段。道家把宇宙生成以前称为“混沌之道”;把宇宙的生成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洪元、混元、 太初。“洪元”指的是阴阳未判、混沌无形的阶段;之后,清阳之气上升而成为天,重浊之质下降成为地,宇宙才定型,这个阶段称为“混元”。地球有了生命开始的阶段,称“太初 ”。道家修炼内功也从三个不同阶段和层次比喻修身炼功的高度。
在三清殿外侧,供奉的神像是镇坛王灵官,他红脸膛,三只眼,三目怒视,虬须四张,披甲带盔,手持钢鞭火轮。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神和纠察神,相当于佛教护法神韦驮的地位。
东配殿供奉的是“东华帝君”,在神话传说中它是天上阳神的总管。全真道奉他为北五祖的第一祖,他姓王名殆,道号“东华子”,曾经隐居昆嵛山烟霞洞潜心修炼,修道成功后,得天真赐号“东华帝君”。
西配殿供奉的是西王母,神话传说她是天上阴神的总管,居住在昆嵛山的瑶池,民间称她为王母娘娘,西王母是她的官称。西王母最初是中国西部一个部落的首领,随着历史的传说,逐渐演变为神话,西王母也由人变成神,成为玉皇大帝的妻子,道教中称她为原始天尊的女儿。
三清殿院内种有芍药、金桂、四季桂等多种花卉,最为名贵的就是大家看到的东华殿前的这棵绿萼梅,它树体虽不高大,但树龄已有三百多年。开花时,弯曲的枝条点缀着艳丽的花朵,显得格外仪态庄重、古朴典雅。传说这棵树十年动乱期间,曾流落他乡,后来被市园林局的工作人员找回,种在院内,据说他是长江以北同类树种当中最大的一棵,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关岳祠
出三清殿右拐,便是关岳祠。
关岳祠内供奉的是三国名将关羽和宋代名将岳飞。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崇尚“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道教殿堂为什么供奉关、岳二将?关、岳两人本是相隔几个朝代的人物,又为何同庙供奉?原因有两个:一是道教本是我国汉代产生的宗教,是中华民族文化孕育的宗教,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道教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此必然要吸取一些高尚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崇尚“忠义”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而关羽和岳飞自古以来就是民间优秀的“忠义”代表。二是道家认为“道”是无所不包的,神也是如此,包括天上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地上的万物,人间的圣贤豪杰,都能成为神,关羽和岳飞都是一代豪杰,把他们奉为神,尊崇“忠义”也无可非议。所以关岳祠也称“忠义祠”。
蒲松龄书亭
院内这座典雅的亭子称“蒲松龄书亭”。传说蒲松龄来崂山时就在这座亭子里著书立说,其中《崂山道士》就是在这里通过亲眼所见,产生了灵感一气呵成。传说有一天晚上,皓月当空,清辉融融,与道观中的烛光交相辉映。蒲松龄正写得出神入化时,忽听三清殿内三声鼓响,一抬头,恍惚见一道士头一低,轻松地穿过了墙壁;定神看时,原来是送茶的道士。于是,蒲松龄写下了《崂山道士》中“王生穿墙术”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个叫王生的人,从小就敬慕道士,听说崂山多有仙人,便来拜师受业。王生对道士们神仙般的生活非常钦佩羡慕,但又不堪劳苦,数月下来,欲告辞还乡,临行前要求师父略授小技。道士问他“何术之求”;王生说,每见师父所到之处,墙壁都不能阻挡,只要学得此法就足够了。道士便传授他一招,果然能轻松地穿墙而过,王生十分高兴。道士又告诉他:“归宜洁持,否则不验”。王生回家后,吹嘘自己遇到了神仙,学到了法术,再坚硬的墙壁也不能阻挡自己,见妻子不信,便来了个现场表演。面对墙壁,王生一头撞去,结果不但没穿过墙去,反而额头撞起了蛋大的血包。
郭沫若先生对蒲松龄有过“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评价。
神水泉
这口石砌的水泉称“神水泉”,是崂山著名的山泉之一。“神水泉”三个字,据说是宋代华盖真人刘若拙的亲笔手迹。为什么叫它神水泉呢?据说它有三“神”:一“神”是水质清澈甘洌,富含矿物质,杂质却非常少。从池中舀出一盆水,沉淀三天不见半点沉淀物。据说崂山道士们用过多年的暖水瓶从来没生过水垢;二“神”是大旱三年泉水不涸,大涝三年泉水不溢。无论怎样取水,水平面始终与井口保持一致,只可惜在一次修复中,因地基打得不好,水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三“神”是饮用此泉水,有助于治疗胃溃疡、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具有有病治疗,无病健身,延年益寿的效果。历代太清宫中百岁以上的道士都不少,只是那时有“论道不言寿”之说,因此相关记载不多。当地人说,来到崂山的游客只要饮上一杯泉水,来回登山数十里也不会有口干舌燥的感觉。
崂山类似的水泉还有很多,主要由于崂山属花岗岩地貌,水顺花岗岩的裂隙流出,形成了花岗岩裂隙泉。其他有名的山泉还包括金液泉、玉液泉、龙涎泉等等。
三皇殿
【主 殿】
三皇殿始建于唐代,由正殿和东西两个偏殿组成。唐代以前,太清宫只有“三官”、“三清”两座殿院。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河南道士李哲玄从四川罗浮山来到崂山太清宫,看到这里风景优美、环境清雅,但又感觉整个宫区布局不尽合理,便按九宫八卦方位,筹资修建了这座殿堂,供奉“三皇”,原称“三皇庵”。李哲玄精于园林设计,亲自带领道众重修道路,栽植花木,修整泉池,使太清宫更符合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
三皇殿正殿供奉天皇、地皇和人皇。“三皇”是中华民族远古时期的三位领 袖——伏羲、神农、轩辕。手持太极图的是天皇伏羲,传说伏羲仰观于天,俯察于地,通阴阳而兼三才,始作八卦,即流传于世的“先天八卦”,后被人们尊为天皇;手捻稻菽的是地皇神农,传说神农氏生有水晶肚子,为使人类有足够的生存食物,尝遍百草,吃到有毒的植物肚子发黑,吃了某种植物肚子发红,便让人放心大胆地采食,后人尊其为地皇;手握护板的是人皇轩辕氏,他做兵器,造舟车,因统一了我国黄河流域各分散部落,建立起中华民族的雏形,而被尊为人皇。供奉“三皇”,是道教思想尊重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纪念“三皇”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理所当然。
三皇殿正殿两侧供奉的是我国历史上卓越的“十大神医”。他们当中有创始诊病四法的扁鹊,有发明麻沸散、创立健身五禽戏的华佗,有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有被尊为“药王”的孙思邈,有编写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等。总之,三皇殿内供奉的都是对我国和人类做出过非凡贡献的历史人物。
三皇殿门口外侧的墙壁上,各镶嵌一块碑刻,分别记述的是元太祖成吉思汗敕封崂山道士、道教全真七子之一、龙门派开山鼻祖丘处机掌管天下道事的圣旨。东边是成吉思汗敕谕丘处机的护教圣旨,西边是成吉思汗颁给丘处机的金虎符文,圣旨年代为癸未年,即公元1223年,距今已有780余年历史,极具历史文化价值。“文革”期间,太清宫碑刻大都被毁,这两块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耿真人祠】
西偏殿为耿真人祠,也称“耿祖祠”,殿内供奉的是明代太清宫道士耿义兰。
耿义兰,字芝山,号飞霞,山东高密人,嘉靖年间进士。后来弃官入道,在崂山太清宫拜师修道。几年后随师父云游华山,继而师从华山道士赵景虚清修。10年后,告别师父到北京白云观游访,学玄数载。后返回崂山慈光洞静修。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耿义兰护教,崂山太清宫很可能就没有今天。明代万历年间,在太清宫僧、道争地的纠纷中,耿义兰走州过府,直至上告御状,打了一场长达16年的官司,终于胜诉,被万历皇帝敕封为“护教真人”。因耿义兰护教有功,道士们为他立祠以祀。
【救苦殿】
东偏殿救苦殿,供奉观世音菩萨、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及太乙真人。
观世音本为元始天尊十二门徒之一,号“慈航道人”,因此有时称“慈航普渡”,后皈依佛门,称“观世音”。因为唐朝忌讳李世民的名字,所以把观世音中间的“世”字去掉了,称“观音”至今。观音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另三位是文殊、普贤、地藏菩萨。佛教把观音尊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据说只要遇难众生诵念他的名号,菩萨能即时观其行,闻其声,并前来拯救。既然观音是佛教的菩萨,为何在道观供奉呢?原来王重阳创立全真道时,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互相取长补短。如全真道出家清修就是仿照了佛教的“丛林制度”,因此道教殿堂供奉观音也就合情合理了。
吕洞宾是“北五祖”之一,史称“吕祖”。吕洞宾本是唐朝末期道士,名岩,号纯阳子,传说64岁时进士及第,后来云游长安(今陕西西安),遇到汉钟离,经过“十戒”,点化成仙,成为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太乙真人为元始天尊十二门人之一,又称“太乙救苦天尊”。另外,院内东北角有个大石崮,上面布有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形状像是北斗星座。这是太清宫道士拜北斗的祭坛,称“拜斗台”。传说唐代太清宫道士李哲玄在这里拜斗修真,见红光从天而降,由此得道成仙。
海印寺旧址
这块长方形房基平台,便是海印寺遗址。刻有“海印寺遗址”的石碑,用的是原来修建海印寺时的石材。碑刻记有“明万历十三年憨山大师建海印寺于宫前,二十八年降旨毁寺复宫”碑文。
明万历年间,这里发生过一场僧、道为争夺庙产土地的斗争。僧方的代表人物是憨山大师,道方的代表人物是太清宫道士耿义兰。僧方憨山大师(1546—1623)俗姓蔡,名德清,号憨山,浙江人。憨山大师在五台山修行期间,因对北台情有独钟,便以此山名为法号。因曾在五台山为明圣慈皇太后设无遮道场,为皇家祈嗣,深得圣慈太后宠信,成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万历十一年(1583年),憨山大师研读《华严经》时,看到经中记载“东海有处,名那罗延窟,是菩萨聚居处”,心里非常向往,便不辞辛劳,跋山涉水,慕名而来。圣慈太后知道后,赐银3000两给他建寺。恰好当时崂山一带正闹饥荒,憨山大师慈悲为怀,把用来建寺的钱赈济了灾民,自己则在那罗延窟中苦苦修行。因为那里位置较偏,人烟稀少,不利于弘扬佛法,两年后他便向南寻至环境清雅幽静的太清宫,就在此搭建了一所茅庵居住。
万历十四年(1586年),万历皇帝把15部大藏经分赐给全国名山古刹,圣慈太后又特赐了一部给崂山,因当时无处置放,再次赐银建寺。憨山大师收购已破败不堪的太清宫庙产,经过四年的努力,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建成海印寺,建寺后,香火大盛。
因为海印寺建在太清宫的前面,为了保护太清宫道教地产,以耿义兰为代表的太清宫道士起而抗争。其实早在万历十四年(1586年)憨山大师修建海印寺之始,先是太清宫道士刘真湖等人与之争夺庙址,后来耿义兰协助刘真湖等人走州过府、逐级上诉,但各级衙门因憨山大师背后有皇太后撑腰,谁也不敢得罪,反倒将耿义兰以诬告治罪,并多次把耿义兰打得遍体鳞伤。耿义兰不服,又赶赴北京告御状。后来通过白云观道长张国祥,找到了在皇帝面前受宠的郑贵妃的关系,把状子送到了万历皇帝面前,终于胜诉。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万历皇帝下谕逮憨山进京问罪,并以“私创寺院”罪发配雷州。
在御批“毁寺复宫”的同时,朝廷为嘉奖耿义兰护教有功,敕封他为“护教真人”,并颁赐新版本《道藏》5485卷,钦赐御伞、御棍、金冠紫袍,永镇山宫道场。经过这场官司,崂山太清宫还获得巨资重修,一时名声远播,空前繁荣。
这场僧、道斗争实质上是皇帝与帝后权力之争,憨山只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几百年过去了,现在只剩下这方遗址。
八仙墩
崂山东南探入大海的突出部位,俗称“崂山头”,也是崂山的尽头,呈半岛状。这里因前凸大海,而且风急浪高,远远就能听到惊涛拍岸,声若巨雷,十分壮观。由于受海浪经年不息的冲击、侵蚀,这里形成了刀劈剑削般的断崖;经过亿万年的风剥海蚀,沉积岩层逐渐显露出来,呈现红、白、黄、青等颜色,并且相间的界线十分明显,远看就像条条彩带在风中飘逸。在彩石断崖下面,有十几处大小不等、颜色各异的礁石群,这就是崂山著名的“八仙墩”。
据神话传说,八仙过海时曾在这里歇息,“各显其能”的主意就是在这儿商量的。这处景观被称为“海峤仙墩”。八仙墩以北海面上那块平整光滑的巨石,据当地人称是海龙王晒钱的地方。
太清索道
为了便于游人登山游览,1990年这里修建了单循环脱挂式四人座客箱游览索道。索道分上、下两站,由垭口至明霞洞,全长1200 米,高差200余米,单程运行15分钟,载客200人,最快运行速度每秒5米。乘索道游览较步行上山能节省一个多小时,并可从空中浏览优美的奇观佳景。
八水河
顾名思义,八水河是由八条涧流汇集而成的一条河流。这条河是崂山的一条主要河流,长约8公里,从这里汇入大海。
八水河虽然不长,但景色很优美,无论是从河口逆水而上,还是从龙潭瀑顺流而下,都会看到湍急的河水奔腾而下。河水受到河床中无数大小不等的岩石阻挡 ,生成许多妙趣横生的水景。流水时而穿石,时而迂回,时而旋转,引人入胜。水流大的时候,如同千军万马,咆哮如雷,响彻整个山谷,十分壮观。
沿河而上,新修的1000米长的游览路,加宽到6米,增强了旅游安全性。龙潭瀑水库段,改成了上坡路,游客可一边爬山一边欣赏龙潭瀑水库蓄满清水的秀姿。沿水库而上,转过山坳,即是青岛四大瀑布之一的龙潭瀑。
过拱桥沿八水河石铺的阶梯游览路东北上行1公里,就是著名的上清宫。
龙潭瀑
这里是龙潭瀑。龙潭瀑又称“玉龙瀑”,瀑水源自崂山南麓的八条溪流,这八条溪流汇成八水河。河水自上而下在此形成一股激流,又从高约30米的悬崖陡壁奔腾而下,形成了瀑布。由于崖高水急,瀑水凌空飞泻,宛如一条白龙从云端腾起,落入潭中,瀑击潭水,声若龙吟,气势雄伟壮观,故称为“龙潭瀑”。瀑水落入的水潭,称“玉龙潭”。
站在潭边,狂泻而下的瀑水由于落差较大,山谷中风势又急,瀑水在空中被山风撕碎,形成濛濛细雨,落入潭中激起满谷水雾,如同置身雨中。这即崂山名景之一“龙潭喷雨”。
龙潭瀑气势壮观,水色秀丽,音韵激昂。传说很早以前,有一条白龙因违犯了天规,被玉皇大帝贬下崂山。没想到这条白龙恶性不改,竟变成了一个英俊的男子,干起了欺男霸女的勾当,再次惹恼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便派张天师惩罚他,二人在山中拼力斗法。最后,白龙被张天师斩于大涧陡壁处,变成了挂在这里的一道瀑布。
石建烈士雕像
这是石建烈士雕像。石建烈士生前是驻青原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的一名学员, 在1985年5月4日的山洪暴发中,他与葛茂进等5名战友和其它在场的青年学生奋力抢救遇险游客,最后200多名被困游客得救了,石建同志却被无情的洪水吞噬了。他用年轻的生命,在龙潭瀑下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军爱民的英雄壮歌。
1985年,我国著名诗人贺敬之来崂山龙潭瀑,听了石建等人奋不顾身抢险救人的英勇事迹后,赋了一首《咏崂山英雄群体》的诗。诗文为:“西望华岳颂群英,东看崂山又一峰。神州生气终可赖,思飞瀑洪热泪倾。”
从这里沿八水河顺流而下,可以尽情观赏河谷两岸风光,直到入海口。为了广大游客的安全,崂山风景区不但在龙潭瀑下的山涧凌空架起了一座铁木结构的悬空跨涧桥,而且在瀑下的长涧中筑坝截流,修建起龙潭瀑水库。游人既可安全地在高架桥上观赏“龙潭喷雨”的壮丽景观,又可远眺倒映在水库中的山光水色。
上清宫
上清宫,又称“上宫”,始建于宋代。门前的这棵参天银杏树,树高26米,胸径1.52米,是崂山银杏树中最粗壮的一棵。这株大树很奇特的现象是,主干的周围长满了子株,其中最粗的胸径已达40厘米。这么多子株围绕着粗壮的主干,就像众多的儿孙围在一位老人身边一样。据说这棵树是刘若拙真人修建上清宫时亲手栽植,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树龄。
一进院内的两株银杏树,树龄都在千年以上;还有这两株白玉兰,花开时,雪白的花朵开满枝头,花香溢满半个山谷。
二进院内的紫薇和金桂,树龄也在百年以上。据说清代院中曾有一株白牡丹,花繁叶茂,雍容华贵。蒲松龄到这里访居时,对这株白牡丹甚为赞赏,于是在《聊斋志异》的《香玉》一文中把这株牡丹写成“白衣花神”的化身。遗憾的是,白牡丹因年龄过长,早已经枯死了。宫中道士为纪念蒲松龄,又补栽了一株白牡丹,并栽植了芍药、绣球等名贵花卉,使这座古老的宫院又增加了生机和活力。
上清宫主殿是玉皇殿,供奉的是玉皇大帝。东配殿供奉的是“三清”真神。西配殿供奉的是“北七真”,即王重阳的七位弟子。
明霞洞
走出索道终点,还要步行一段时间才能到达明霞洞。明霞洞由巨石迭架而成,洞额镌刻丘处机题写的“明霞洞,金大安三年” (1211)。“霞朱半天”四字,也有人念作“天半朱霞”,意思都是指朝霞映红了半边天。
站在这里看天,只能看到一半,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五彩云霞映红层峦群峰,景色异常壮美。这一景观即是崂山名景之一的“明霞散绮”。石刻为国民党元老邵元冲所题。
明霞洞斗母宫
洞左边的道院是道教全真金山派的开山祖庭——“明霞洞斗母宫”,是明霞洞最早的一座建筑。明隆庆年间又进行了扩建,新建了“三清”、“观音”两座大殿,都是砖木结构的硬山式建筑。扩建后的明霞洞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房屋32间。清代乾隆末年,因山洪暴发,西侧的斗母宫被塌下来的巨石砸毁,此后再没修复。
重修后的大殿称“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两侧分别为托塔天王和太白金星,东西两边为四大天王。
殿前两株山茶树龄都在400年以上。殿院西侧这株紫薇树龄有600余年。在原观音殿院内的五株小叶黄杨树龄都在700年以上,虽说算不上崂山最古老的黄杨,但五株一起,长势茂盛,确属独一无二。此外,圆柏、流苏等名木,争奇竞秀,把这座道教殿宇装扮得高雅华贵,给人一种超然脱俗的感觉 。
千百年来,宫中道士吃水主要依靠不易察觉的三口水泉。这三口水泉分上、中、下三泉。其中位于神龛下面的上泉最为著名,被道士们称为“玉液泉”。这口水泉,泉水终年不涸,水质清冽甘醇,是道士们敬茶待客的上品水。
蟠桃峰、瑶池
从垭口向西北方看,远远就能看到“蟠桃峰”三个字的摩崖石刻,因山顶部的花岗岩石崮呈桃状而得名。石崮相对高度约60米,顶部分布着7个大小不等的侵蚀岩穴,其中最大的一个长约3米、宽约2米、深约1.6米,里面蓄水清澈,终年不涸,因地处蟠桃峰顶而得名“瑶池”。传说王母娘娘在这里开过“蟠桃宴”。附近还有“狮子岩”、“石猪峰”、“梯子石”等景观景点。
李白诗刻
传说李白在崂山面对一望无涯的大海时,看到的景象是:海天相连,波涛汹涌,气吞日月,包容万象。山,拔海而立,在碧波中沉浮。尤其每天清晨,海面上升起的紫气云霞,构成一幅壮美的海山风光。于是他诗兴大发,写了 “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亲见安期生,食枣大如瓜……”共64字的诗。这里的“太白石”石刻,传说是李白当年游崂山的登临处。
康有为诗刻
过逢仙桥上山,迎面可以看到康有为诗刻。康有为自戊戌变法失败后,辗转海外,回国后多次来青岛,并两次专程来崂山太清宫游览。这处雕刻于山崖上的著名石刻是康有为于1923年65岁时游览太清宫写下的一篇游记,是一首五言66句长诗。这首五言体诗,起手便是“天上碧芙蓉,谁掷东海滨”,气势恢宏,立意新颖,把崂山寓意为天上的碧芙蓉;“青绿山水图,样本李将军”,又把无限风光的崂山比作唐代以专攻山水画而著称的李思训的画卷。李思训(651-716)是唐开元年间的武卫大将军,善画山水树石,并自成一家,其子也善画山水画,史称“大、小李将军”。这首诗字里行间都是赞美崂山风光、水色、奇峰、怪石、古木及建筑特色,酣畅淋漓,似行云流水,是太清风景游览区最有价值的刻石之一。
邓小平同志1979年来崂山视察时,在这里仔细观看了足有1刻钟时间,看完后肯定地说:“这是康有为的真迹”。
汉柏凌霄
中文名:圆柏
拉丁名:Sabina chinensis(L.)Ant.
别名:桧柏 柏科、圆柏属
位置:太清宫三皇殿
树龄:2110年
树高:20米
胸围:390厘米
冠幅:平均12米
传说此树是汉代时期太清宫创始人张廉夫创建太清宫时亲手栽植,是青岛市现存最古老的树木。此树三树一体,冥冥中也暗示了“三位一体”的道家思想。通常人们认为古柏植于汉代,又因树上常生有凌霄花,所以称为汉柏凌霄。然而另外一种说法是,古汉柏直冲云天,很有凌云高耸直插云霄之感,因而得名。先有汉柏凌霄之称,后有凌霄花附身,堪称“一奇”。此株凌霄在汉柏树干离地3米高的缝隙处悄然而出,如一条蛟龙攀援而上,凌霄种子如何落入古柏,如何生根发芽,仍然是一个谜。
更令人惊奇的是,除了本来就有的凌霄,上世纪60年代,汉柏离地5米缝隙处又长出了一株盐肤木,形成了“三树一体”的景观;90年代,汉柏树干离地近10米分杈处,又长出一株刺楸,后盐肤木死亡,汉柏依然维持着“三树一体”的自然景观。
老虎刺楸
中文名:刺楸
拉丁名: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
别名:刺儿楸 老虎楸 五加科、刺楸属
位置:太清宫三皇殿
树龄:270年
树高:20米
胸围:460厘米
冠幅:平均19.5米
刺楸,俗称刺儿楸、老虎楸。每年此树刚发芽时,其叶子像含苞欲放的花蕾,摘下,脱掉外衣,用开水淖掉苦味,清水中浸泡时,嫩叶像盛开的牡丹,崂山当地特色农家宴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绿牡丹”。
双雄并峙
中文名:银杏
拉丁名:Ginkgo biloba L.
别名:白果 银杏科、银杏属
位置:太清宫三宫殿
树龄:1020年
树高:30米
胸围:550厘米
冠幅:平均15米
这两株银杏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为太清宫道士刘若拙敕建道场、重修太清宫时所栽植,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银杏,又名“白果树”、“公孙树”。在崂山树种中银杏树非常普遍,原因有二:一是银杏树的生长速度慢,是长寿、避邪的象征;二是这种树性较特殊,树叶分泌的汁液有一定的杀虫作用,不易受到病虫伤害,这样一来,也可以免去道家杀生的矛盾。通常情况下,银杏应是雌雄异株配对,只有雌树开花结果,而这两株都是雄树,大概是出于全真道教不娶妻室、出家修真的考虑。
曼陀罗树
中文名:山茶
拉丁名:Camellia japonica L.
别名:耐冬 山茶科、山茶属
位置:太清宫三官殿
树龄:410年
树高:5米
胸围:106厘米
冠幅:平均7米
十大名花之一的山茶花,别名曼陀罗树。“曼陀罗”这一与宗教有关的别名的来由,据道家言,北斗有陀罗星使者,手执此花,后人因此名曰“曼陀罗”。山茶也是青岛市的市花,名名“耐冬”。花期一般从每年的11月份开到来年5月份长达半年,因为是在冬天耐着严寒开放,又称“耐冬”。
素茶迎客
中文名:重瓣白山茶
拉丁名:Camellia japonica var.alba plena Lodd.
别名:耐冬 山茶科、山茶属
位置:太清宫三官殿
树龄:410年
树高:5米
胸围:60厘米
冠幅:平均6米
三官殿二进院和三进院内,有数株山茶,树龄多在400年以上。三官殿外西侧的这株白山茶,树龄410多年,是崂山唯一独有品种——重瓣白雪塔,是耐冬嫁接而成,是崂山稀有的茶花品种,每到花开之时,与院内的红山茶一红一白交相辉映,争奇斗艳,名传天下,成为大清宫中一大奇景。
龙头榆
中文名:糙叶树
拉丁名:Aphananthe Planch
别名:唐榆 榆科、糙叶属
位置:太清宫逢仙桥
树龄:1110年
树高:18米
胸围:444厘米
冠幅:平均25米
“摸摸老龙头,一世永无愁。摸摸老龙尾,做事有头有尾。摸摸老龙背,长命到百岁”。
走到太清宫的“逢仙桥”旁,导游总是会以这样的开场白来介绍眼前的这课1100多岁的老榆树,因其树形特别,犹似龙头,被人们成为“龙头榆”。
此树为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一代名道李哲玄来崂山太清宫清修时亲手栽植,因树干盘曲很像龙头,又被称为“龙头榆”,此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又因值于唐代,又称“唐榆”,是崂山名树中的珍品。
黄杨逢仙
中文名:黄杨
拉丁名:Buxus sinica(Rehd.et Wils.)Cheng
别名:锦熟黄杨 瓜子黄杨 黄杨科、黄杨属
位置:太清宫逢仙桥
树龄:810年
树高:8米
胸围:150厘米
冠幅:平均4.5米
有名谚语称:“鸟中之王是凤凰,木中之王是黄杨。”黄杨树生长很慢,木质坚硬细腻,是雕刻艺术品的上等材料。1979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崂山太清宫时,曾指着这棵黄杨树说:“这种木头可以刻图章”,并在树下摄影留念,留下了一代伟人的历史瞬间。这棵树形高大、枝叶繁茂的黄杨树,位于崂山太清宫逢仙桥,又名“小叶黄杨”,高8米,树龄已有810年之久,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古树名木。
侧柏凌霄
中文名:侧柏
拉丁名:Biota orientalis(L.)Endl.
别名:柏树 片松 柏科、侧柏属
位置:太清宫三清殿
树龄:710年
树高:15米
胸围:220厘米
冠幅:平均10米
侧柏凌霄位于太清宫三清殿,树龄700余年,国家一级保护古树。此树为二树一体,在北侧根部生长着一株有200多年的凌霄树,凌霄从基本部分分为三枝,紧紧缠绕在柏树树干上,每到夏季,红色的凌霄花在清脆的柏叶中开放,被称为“侧柏凌霄”,两树又被当地人称为“夫妻树”。
千屈紫薇
中文名:紫薇
拉丁名:Lagerstroemia indica L.
别名:百日红 痒痒树 千屈菜科、紫薇属
位置:太清宫三官殿
树龄:310年
树高:5米
胸围:120厘米
冠幅:平均1米
紫薇是夏季开花,花期特长,可达3个月之久,所以人们又称它“百日红”。紫薇又名痒痒树,用手挠动树干,树梢能微微抖动。古人用“舞燕惊鸿”来形容紫薇的美,生动又绝妙。白居易曾在“紫薇”诗中赞道:“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诗句体现了紫薇花的风骨,也赞美了紫薇花的性格。
四季飘香
中文名:木犀
拉丁名:Osmanthus fragrans(Thunb.)Lour.
别名:桂花 四季桂 木犀科、木犀属
位置:太清宫三清殿
树龄:170年
树高:3米
胸围:55厘米
冠幅:平均4.5米
四季桂,别名“月月桂”,是桂花家族中一名后起之秀。它打破一般桂花品种一年只开一次花的常规,每年分别于2月、5月、8月和11月绽放4次,通常每季花期约有20多天。所开的花儿密集,花色黄白,在枝条中分布均匀,花香也较为持久。气味馥郁,清香怡人,可供作泡茶和糕饼的香料用。四季桂是桂花的一个优良品种,四季开花,四季飘香。夏秋四季芳香浓郁,春冬两季微有香气。
太清龙柏
中文名:圆柏
拉丁名:Sabina chinensis(L.)Ant.
别名:桧柏 柏科、圆柏属
位置:太清宫南侧
树龄:2110年
树高:18米
胸围:360厘米
冠幅:平均9米
在太清宫里还有一颗圆柏与“汉柏凌霄”同样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霜,它默默的伫立在太清宫三宫殿大门外。因为没有凌霄树的眷顾,它的生活就显得低调很多,没有刻着树名的石碑,也没有专属的围栏,只有树干上那块标记树种的小铁牌能表明它的身份:“柏科,圆柏属,树龄2100年。”但事实上这棵与“汉柏凌霄”同年栽下的圆柏也是当年张廉夫亲手所植,同是现存崂山最老的古树之一,属国家一级保护古树。《青岛古树名木志》对它有一段描述:“古柏主干、枝条的皮纹和木理扭曲向上,地面老根扭曲隆起,宛如一条扶摇直上的苍龙,扶疏荫翳之气欲喷云雾。”
公孙满堂
中文名:银杏
拉丁名:Ginkgo biIoba L.
别名:白果 银杏科、银杏属
位置:太清宫东侧
树龄:810年
树高:25米
胸围:310厘米
冠幅:平均11米
崂山太清宫内百年银杏有21棵,其中1000年以上的5棵,700年以上的3棵,500年以上的8棵。太清宫东侧的这株参天银杏树高25米,树龄810年。此树很奇特,在它主干的周围长满了子株,子株围绕着粗壮的主干,就像众多的儿孙围在一位老人身边一样,人们形象地把它称为“公孙满堂”。
翰林银杏
中文名:银杏
拉丁名:Ginkgo biIoba L.
别名:白果 银杏科、银杏属
位置:太清宫翰林院内
树龄:1020年
树高:8米
胸围:270厘米
冠幅:平均9米
翰林院原为经神祠,供奉东汉经学大师郑康成像。因为是清代翰林尹琳基修建,后人便称之为“翰林院”。银杏,又名“白果树”、“公孙树”,称“白果树”是因为它结出的果实果核是纯白色的。称“公孙树”有好几种解释:一是树长得很慢,常常是爷爷种树、孙子才能吃到果实;还有一种说法因为银杏的根部具有分蘖的特性,常常从根部派生出很多分株,围绕树下,好像爷爷抱孙子似的。郭沫若先生曾写过一篇银杏的名文,文中说银杏和中华民族一样古老,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姓公孙,所以银杏又称“公孙树”。
荷花玉兰
中文名:荷花玉兰
拉丁名:Magnolia grandiflora L.
别名:广玉兰 洋玉兰 木兰科、木兰属
位置:太清宫翰林院
树龄:80年
树高:12米
胸围:180厘米
冠幅:平均10米
入春后,崂山太清宫、明霞洞、华严寺、大崂观、白云洞等风景区随处可见玉兰花的身影。玉兰又分紫玉兰、白玉兰、荷花玉兰、天女玉兰等多个品种。其中,荷花玉兰树姿雄伟壮丽,叶大荫浓,芳香馥郁。此树每年5月开花,花朵较大,直径20-30厘米,盛开后呈荷花状,由此得名。荷花玉兰是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好树种,其花、叶均可入药或提取香精。
铁角木犁
中文名:木瓜
拉丁名:Chaenomeles sinensis(Thouin)Koehne
别名:木梨瓜 铁角梨 蔷薇科、木瓜属
位置:太清宫翰林院内
树龄:160年
树高:9米
胸围:190厘米
冠幅:平均6米
此株木瓜,又名木梨瓜、铁角梨,落叶小乔木。生长于崂山太清宫翰林院内的这株大木瓜树,枝叶婆娑,冠如华盖,实属罕见。
堂前紫玉
中文名:紫玉兰
拉丁名:Magnolia liliflora Desr.
别名:辛夷 木兰 木兰科、木兰属
位置:太清宫西客堂
树龄:110年
树高:3米
胸围:40厘米
冠幅:平均5米
崂山太清宫中有花名紫玉兰,花开时,一树繁花,灿然绽放,明艳端庄,满树若笼罩一层淡淡的紫雾,殊为奇丽。游客来此,必与紫玉兰合影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55016号-1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9号
邮编:26606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