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位置:首页>游玩崂山>必游景点 >巨峰游览区必游景点

巨峰游览区必游景点

铁瓦殿旧址

这里是铁瓦殿旧址,四周奇峰秀谷环峙。背依的这块花岗岩石壁高达近百米,上面有清康熙二年(1663)的石刻。或立或倒伏的10余根石柱就是当时铁瓦殿的立柱,有的上面还刻有当年修建时捐资者的名字。相传铁瓦殿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到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道士高来德进行了扩建,增修了玉皇殿3间。重修后的殿宇由铁瓦盖顶,因此称“铁瓦殿”。据说所用的铁瓦全部是高来德从南方募化而来。遗憾的是,清康熙二年(1663),一把大火把整个庙宇全部烧毁,只剩下了现在所见的废址残基。我们只能从这些矗立和倒塌的巨大石柱遥想当年这座高山古刹的宏伟壮丽,追忆创建者们的毅力、智能和匠心了。

 巨峰沿不同方向延伸出五大支脉,每一支脉又分成多个小支,自然形成了与主峰相呼应的8个山口。 这些山口的方位正好与中国古代五经之首《易经》的八卦方位相吻合,大自然的伟大创造与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形成了绝佳地妙合!

《易经·系辞》中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在崂山巨峰能够深刻地体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一伟大而深远的意境。

自然碑

仙境本是道造化,功德无量碑自成。

自然碑是巨峰游览区第一石景,这座高高耸起的方形巨大石崮,高约40米,宽约10米,崮顶外凸,下方平削,从南向北看,就像一座巨大的石碑,故取名为“自然碑”。 从正面看,碑身左上侧向外突出的一块石头,就像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猴子,那眼睛、鼻子和嘴,一只前爪,活灵活现,使人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神功造化的奇妙。自然碑是崂山众多著名象形山石之一。

关于这块奇特的自然碑,当地流传着一段神奇传说:很久以前,山里老虎很多,经常伤害人畜,使得山民不得安生。“神仙”李铁拐来崂山采药时,得知恶虎为患,便把虎王唤来,立一木桩,严令其带领群虎回到关东深山老林,木桩不烂,不得回来,山民一时得以安宁。然而,老虎不久又从关东偷偷袭来,变本加厉地伤人害畜。李铁拐闻讯后,一怒之下,便把自己的铁拐插在这里,告诉它们,铁拐不烂,休想回来。岂料老虎把李铁拐的话当作耳旁风,照来作恶,而且夜夜向铁拐撒尿,不几年工夫,铁拐也烂掉了。李铁拐忍无可忍,才打造了这块具有法力的巨大石碑放在此处,发誓道:“石碑不烂,不许回来!”

自然碑身后这块青黛色的石头,仿佛一位道士正在神情专注地坐而论道。

离门

沿自然碑上行,迎面这座门就是崂山八卦门之一的离门。

“离”是《易经》八卦之一。门头上离卦的符号,是由两个阳爻夹着中间一个阴爻组成。在家庭中,它代表第二个女儿,代表着美丽和明亮。在六气中,属于“厥阳”。在自然界,代表着火。按方位,它位于正南方,对于居住在北半球的中国人,太阳永远是在南方,它给人们带来温暖。在崂山巨峰游览区环形路上,这里正好位于巨峰的正南方。

  离门楹联的上联是“乾坤知造化,登易学堂奥,瞻识无碍”;下联是“天地任作为,入数术门庭,悟法有方”。意思是说,大自然掌握着变化的规律,只要你进入易学殿堂并真正掌握易理之后,无论对宏观世界还是对微观世界的发展变化,都能明察秋毫。所谓“方”,既可以理解为“方以类聚”之方,又可以理解为根据当地、当时客观事物变化模式及主客观条件共同构成的形势而采取最佳的行动方案。

  站在离门,向前可以远眺巨峰那若隐若现的雄姿。向左看,比高崮与右侧连绵起伏的灵旗峰像两根巨大的石柱,构成了巨峰正南方向上最宽阔的大山门。

“石门高耸郁嵯岈,烟云深处寂无哗。”是告诉游客,崂山巨峰正敞开自己博大的胸怀,撩开自己神秘的面纱,迎接游客登入这“生生之谓易”的伟大易学殿堂。

比高崮

“似与巨峰试比高,巨峰侧目看崮低”,说的是比高崮。

比高崮海拔1083米,相对高度约100米,山体笔直陡立,顶部比较平坦。从西侧看,好象比巨峰还要高,大有与巨峰试比高的气势,故而得名。比高崮又像一位亭亭玉立的窈窕淑女,面向巨峰含情凝望,因此还被称为“美人峰”。

关于“美人峰”,还有一段传说故事呢,传说古时候山下住着一位农家女,长得十分美丽,当地一恶棍相中,几次想霸占为妻,结果都被巨峰变成的青帝真君搭救。农家女为报答青帝真君的救命之恩,化为这座山峰,经年累月,侍立于巨峰侧旁。

巨  峰

只有天在上,下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身在虚无缥缈间,山海城岛常依稀。描述的就是崂山极顶——巨峰。巨峰是崂山的主峰,也称“崂顶”,海拔1132.7米,是我国万里海岸线上的第一高峰。

巨峰之巅属花岗岩岩柱,面积大约为300平方米。最顶端一块巨大的石崮拔山而起,越向上越尖,像一把利剑直刺青天。沿着由人工开凿的石阶登上瞭望台,真正体会“至高无上”的感觉。正如古诗所云:“凭高目断周四顾,万壑千岩下无数,匝地洪涛吞岛屿,三山不见,九霄凝望,似入钧天去。”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诗句,把巨峰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从峰顶举目远眺,海光山色,尽收眼底:东、南方可遥望浩瀚大海,茫无边际,风帆点点,气象万千;西、北方,群峰峻岭,逶迤连绵,城市和村庄依稀可辨;站在峰顶,尽可领略美不胜收的远方景观,四周群峰竞秀,千姿百态。

峰顶南侧镌有清代石刻“东海奇观”和杨得志将军视察部队时题写的一首藏头诗:“登望黄海,巨志成城,峰注云霄,顶灭来敌。”字里行间,抒发着一代名将的豪情壮志。

一线天 

“名山奇观又一景,两仞峭壁一线天”,说的是一线天。一线天是巨峰身前一处两壁相间、宽约2米、高约40米、纵深约30米的狭长石缝。令人称奇的是,壁间上方夹着一个硕大的圆形石块,传说是玉皇大帝皇冠上的一颗宝珠掉落下来,砸开了这条石缝,并被夹在了缝中。实际上,一线天是一块巨石的自然裂缝。如果从石缝中仰首观天,只能看到一条线,因此称为“一线天”。因这一景观不在环形游览线上,沿途也就看不到一线天了。 

巽  门

通往巽门的登山路称“丽正路”。沿登山路抬眼望去,可见一排如同空中楼阁的长廊,这就是巽门。

“巽”是《易经》八卦之一。卦画是由上面两个阳爻和下面一个阴爻组合而成。在家庭中,“巽”代表长女。在自然界,“巽”代表风,位居东南方。风在自然界中能够纵横驰骋天地之间。由于有了风,自然界的植物形成了雌雄交配,孕育了生命;因为有了风,干旱的土地得到了润化;因为有了风,人类才知道四季变化的端倪,商代就有了“四风”之说,汉代又有了“八风”之说,这些风与四时和季节有密切关系。

巽门楹联的上联是“八卦八门千古灵秀”,是说风徜徉于天地八方,带来千百万年天地的灵气;下联是“四象四德万物更新”,歌颂了风在不同季节中为万物的更替默默地贡献。 

从巽门沿廊爬上去,就是灵旗峰的峰顶

灵旗峰

东面这座山峰原称“仙台峰”。因这座山峰远看山势秀削而且狭薄,形状就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子,所以被更名为“灵旗峰”。

六合亭

高山峰巅上的小亭称“六合亭”,又名“摘星亭”。亭子精巧玲珑,古韵古调。亭中的对联上联是“亭中对弈斜摘星斗排棋子”,下联是“脚下生云平礼神仙煮绿茶”。步入小亭,举目眺望,崂山诸峰尽收眼底,海上诸岛星罗棋布,白云飘逸环绕,林中鸟鸣清脆,使人大有“ 览久合乾坤,纳磊荡生气”的物外仙游的感叹。到了这里,才能认识到古人何以有“浮灿积翠满山青,迭嶂层峦簇画屏”的妙句,才会明白古人为什么想在这里一心修成正果。

从巽门向北到震门的这条路称“志行路”。路的左侧是巨峰,右侧群峰排空。

这两座奇特的石峰,左侧的像一只骆驼昂首前行,人们称之为“骆驼头”;右侧的石峰纹路清晰明快,被称为“龟背图”。

这里被称为“仙洞”,传说仙人巡游巨峰时曾在此小憩,养神纳气,观光赏景。洞顶部的小洞实际上是先人挖水晶石时留下的石坑。

天茶顶

“峰巅茗飘香,山下采茶忙,仙茶圣水沏,劝君细品尝”,此诗描述的是天茶顶。

“天茶顶”海拔981米。据说此峰东坡的悬崖石缝中曾经生长着一株野山茶树,所以得名。

关于“天茶”,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很早以前,有一个小道士奉师父之命下山采购东西,回来时,看到山路旁有一个人在卖熟牛肉。小道士闻到香味,馋涎欲滴,又见四下再无旁人,便把10多斤肉全都买下,带了回来,偷偷放在一个山洞里,想时不时地解解馋。到了吃饭时,小道士便借故开溜,悄悄在山洞里开起了小灶,没料到吃起来就收不住了,一下子把10多斤肉全吃了。到了半夜,小道士便开始腹中胀痛,躺在地上打滚喊叫。老道士问明情况后,转身回厨房烧了一碗热汤让小道士喝。小道士见碗中水色清碧,香气扑鼻,一仰脖儿喝了下去,不一会儿,腹内不胀也不痛了。小道士赶忙跪地感谢,并问师父喝的是什么灵丹妙药。老道士微微一笑,说道:“此乃天茶顶之茶也! ”这个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崂山茶久负盛名,不仅品味独特、醇厚清香,而且清肺利气, 延年益寿。喝崂山水,品崂山茶,清香可口,回味无尽。

稍近的“二层台”,山中有洞,洞中有泉,泉水清冽甘甜,传说是王母娘娘为蟠桃宴准备的醒酒仙液。

震  门

震门的“震”也是《易经》八卦之一,由在上面的两个阴爻与下面的一个阳爻组合而成,位居东方,在家庭,它代表长男。在自然界,代表雷。雷,迅疾而威猛,严厉并且公正。在古人的心目中,除了亲密无间的大地母亲与高远不可知的上天父亲外,最令人畏惧的就是雷,因为无论多么可怕的野兽在雷面前也服服贴贴,所以《易经》之震卦为动、为烈、为猛,卦辞有“震来”的描述。

震门楹联的上联是“海涛拍岸疑雷至”;下联是“雾气拂面是飞云”。意思是当你与顺风飘来的云雾融为一体时,就会听到海涛、林涛、风涛……会感到山与海的交融、人与自然的交融、心灵与天地的交融,会充分体味到“道力神功不可言,生成万化独超然”的意境。

艮  门

通向艮门的路称“致富路”。艮门是一处不大的山口。门两侧楹联的上联是“叹艮门山重,望似无路”;下联是“听林中松涛,顿开九天”。“艮”是《易经》八卦之一,由上面的一个阳爻和下面的两个阴爻组合而成。在家庭中,代表少男。在自然界,代表山。论方位,属东北方。山 ,是大地的骨骼,有着坚忍不拔的性格。

《易经·系辞》说 “上古穴居而野处”,没有山就没有洞,山洞是早期人类及其它兽类居住的地方,因此山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天下所有名山几乎都有仙人传说,崂山也不例外。唯有仙人才有仙山,有仙山才有仙气,人们才有那“自从仙驭腾空去,更有何人到岭头”的感叹。

杜鹃坡

“杜鹃坡” 因山坡遍布杜鹃花而得名。巨峰的杜鹃花是崂山的一大自然景观,杜鹃花也叫做映山红,每年4、5月份,漫山的杜鹃花绽放,娇艳似火、争艳斗奇。红花、绿树、奇峰、幽谷相互辉映,置身其间,疑入仙境。

龙穿崮

东北面这座不大的石崮是“龙穿崮”。从崮顶向西南有一天然石洞穿过,传说有一条青龙从此穿过飞腾而去而得名。

仰天池

凌空仰天一泓水,

笑傲清溪随流去。

这是仰天池。这口像盆子一样的水池,是自然生成的,直径约为2米,深度约为1米,常年积水,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峰顶部能观赏到这样的佳景奇观实属罕见。

丹炉峰

在山头北侧的这组花岗岩远看状如丹炉袅袅,所以人称“丹炉峰”。登上丹炉峰,远看苍茫大海一望无垠,近看满目峰谷交错、层林怪石辉映,令人胸襟大开。这里还是观日出的理想之地。

走上爬山栈道,隔谷相望,对面岩壁上镌刻着两个巨大的福字,是仿照我国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书刻就的,字势雄健,十分醒目。为便于观赏,沿途还修建了3处观景平台,分别命名“望福台”、“聚福台”和“得福台”。

脚下的这段路称“光明路”。左侧这座高耸的山峰称“丹炉峰”。山峰北侧的山门就是坎门。“坎”是《易经》八卦之一,位居正北方。它的符号是由两个阴爻夹着中间一个阳爻组合而成。在家庭中,代表第二个儿子。在自然界中,代表水。水是一切生命的摇篮,也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水在天地之间不断运行,能以不同形式存在,具有滴水穿石、以柔克刚的能力。水在温顺的背后也隐藏着危险,人们无法把握它,因此产生了“ 坎为水”、“坎为险陷”的意识。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在崂山巨峰的北侧巧妙地设置了崂山海拔最高的天乙泉,即原泉,正吻合了中国古代先贤的“天一生水”理念,也使崂山巨峰这些妙然天成的“八卦”真正达到了形与意的完美结合。

坎门楹联的上联是“草木凝卦聚神气”;下联是“海天呈爻演道源”。意思是说,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凝聚着生命与灵气,每一个微小生命形式都显示出造化功力的伟大和神奇。老子说:“上善若水。”汉代大易学家荀爽说:“干起于坎而终于离。”古人认为坎离为乾坤之家、阴阳之府,故联语以海为坎、天为干,而称“演道源”。坎在“卦气”为冬,冬为藏聚之季,因此联语以“凝聚”示坎之神气。恰恰因为水甘于低下,所以才能升华,高过山顶,上达天庭。

天乙泉

    天乙泉,又名“原泉”,是崂山山泉中海拔最高的一口水泉,前面提到“天一生水”的易理在此完美体现。俗话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长。”天乙泉虽居高处,但水源丰富,水流长年不断地从高山峡谷中流淌,沿途又汇集了无数溪流,顺势而下,同崂山的奇峰幽谷一道绘就了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卷。

    天乙泉背依的石壁上,刻有“原泉”两个字,为20世纪30年代初时任青岛市市长的沈鸿烈题写。

柱后高

“凭高看天低,浩然一柱擎”,说的是巨峰后面的巨大石崮,因其状如一根摩天大柱,而取名“柱后高”。

相传古时候村里有一户人家,家有兄弟3人,老大名玉林,老二叫玉森,老三叫玉柱。有一年,村里人突然得了一种怪病,久治不愈。听说比高崮顶峰上那株茶树的叶子能治好这种病,兄弟三人便自告奋勇来到比高崮采茶,结果老大、老二因惧怕艰苦,半途而废,老三意志坚定,历尽艰险,终于采回茶叶,医好了乡邻们的疾病。大家为了感谢玉柱的救命之恩,便在此立了一块高大的石柱碑,并取名“玉柱”,后来改称“柱后高”。

五指峰

“山回路转不见君,五指高擎乃故人”,说的是崂山的五指峰。沿东西向排列的五座山峰依次高低错落,纵向节理较多,最高的那座海拨1050米。远看,这五座山峰就像一只伸开了五指的手,直刺青天,因此被称为“五指峰”。这里奇峰秀姿峭拔,庄严雄奇,使人不由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乾  门

乾门不在循环路上,它位于西北方五指峰的“指缝”中。“乾”在《易经》八卦中居首位,是由3个阳爻组成。在家庭中,代表父亲。在国家中,代表君王、皇帝。在六气中,属于“太阳”。在自然界,代表天。

乾门楹联的上联是“门射祥辉领八卦”;下联是“道涌吉光证三才”。在易学理念中,“乾”为八卦之首,又拥有“元、亨、利、贞”等吉祥内容,所以有“领八卦,证三才”的资格。又因为在“九宫八门”中,乾门位于西北方,是诸门中最为吉利的门,所以上下联内分别设置有“吉、祥”二字,以贯“天、地、人”三才之道,可见楹联寓意之深厚。

  在乾门还可以近距离观赏“八戒崮”、“龟石”、“子牙出山”、“师徒授法”、“太公崮”等石景,稍远一点距离还有“虔女峰”、“黑风口”、“黄花顶”等景观。

虔女峰

是座坐北朝南的山峰,山顶部眼睛、鼻子和口的轮廓非常清晰,就像一位头戴围巾的山村少女,双手合十,面朝北方虔诚地朝拜,姿态端庄、朴实、俊雅,给人一种圣洁虔诚的感觉。

 虔女峰原称“美女峰”。传说古时候崂山洪涝灾害严重,民不聊生,山民们纷纷来到海边,祭求东海龙王免灾却难。心狠手辣的东海龙王说:“免灾可以,但必须奉送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给我,否则还要大祸临头。”正在山民们万般无奈之时,只见一位美丽俊俏的山姑站了起来,对乡亲们说:“只要能除害免灾,救乡亲们于水火,我去矣!”东海龙王大喜,领着山姑便走。走到这里,山姑转过身来,拜望家乡父老,突然一下子变成了一座山峰,把东海龙王踩在了脚下。所以,这座山峰原称“美女峰”。

1986年,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来崂山视察时,欣然为这座山峰题名“虔女峰”。

黑风口

海拔790米,无论是南来的风还是北来的风,都要从这里通过。由于地势高峻,山风较大,会发出呜呜的吼声。树林在大风中起伏荡漾,林涛滚滚,如海潮汹涌。春夏时节,浓浓的低云从这里飘过,周围时明时暗、亦云亦雨。由于这里独特的地势和气候特点,当地人称其为“黑风口”。

黑风口的落叶松组成富有特色的植被生物景观,辅以变幻莫测的云雾景致,把山岚峰谷装扮得多姿多彩。

巨峰口 

“巨峰口”因过去是徒步登临巨峰的必由之路而得名。巨峰口是由两座石崮相对而峙形成的一处山凹。在这里可以看到活灵活现的天犬石。传说它是二郎神的吠天犬,在此帮助守护巨峰。北侧可观赏到女娲正在采石补天的“女娲采石峰”、丹炉袅袅的“丹炉峰”,西侧的“太乙峰”、“狮子峰”近在眼前,顶部就是小天池、迷洞等巧夺天工的奇观佳景,南侧有新月、七星楼、孔雀石、石门等奇异景观,令人目不暇接。  

兑  门

通往兑门的路称“自强路”。自强路取自《易经》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兑”也是《易经》八卦之一,是由两个阳爻托着一个阴爻组合而成的。在家庭中,代表最小的女儿。在天气中,属于少阴。在方位上,代表西方。在自然界,它代表“泽”,就是现在讲的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宝贵“湿地”。

兑门楹联的上联是“学聚问辩朋友讲习”;下联是“宽居仁行君子自强”。在《易经 》中,“兑”的卦象兼有“喜悦”、“口舌”的意思,“朋友讲习”取自《易经·象传》,“学聚、问辩、宽居、仁行”取自《易经·文言篇》。大意是要求人们广采博纳,在讨论和讲习中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学识,从知识的收获中得到喜悦;同时提醒人们应该宅心仁厚。

风桥险渡

这座桥称“风桥险渡”,是2002年竣工的一座悬索桥。桥身长百余米,高悬于深深的山谷之上。

出了悬索桥,向西可以观赏海拔1000米的小巨峰,包括龙泉崮、麦石屋、茶涧、狼山、观台峰、万卷书、纱帽峰、元帅崮等。

坤  门

沿着讲习路上行,前面山口就是坤门。“坤”是《易经》八卦之一,由三个阴爻组成。在家庭中,代表母亲。在六气中,属于“太阴”。在自然界,代表养育万物的土地。在方位上,居西南。在巨峰游览环线上,坤门正好位于巨峰的西南方。

坤门楹联的上联是“身过斯门直方大”;下联是“人居坤位自含章”。这里的“直方大”取自《易经》坤卦文二爻,“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自含章”取自其六三爻“含章可贞”。楹联的意思是:大地母亲的心胸无比宽广,直行横行都无所碍,它无私奉献的厚德,养育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体现了仁厚、正直、善良的本性。

在坤门向西南方远眺,可以领略 “巨峰十万八千丈,大海东来接混茫”的气势,观赏由巨峰延伸出的山脉与大海形成港湾交错、水际沿岸绵亘的壮丽景象,也能看到由崂山延伸的余脉午山、浮山及市区诸山。正是以崂山这座高山为源头,才形成了青岛旖旎的海滨风光。也正是崂山这古老的文化积淀,孕育了青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从坤门沿厚德路而下,即可回到离门。

朱雀石

这是巨峰游览区著名的象形石朱雀石,又名“孔雀石”。朱雀在道教文化中代表南,在五行中代表火,有“南方朱雀火”之称。这只天然生成的“朱雀”正好位于巨峰之南,也是“海上名山第一”石刻中“名”字的形象展示。


“海上名山第一”石刻

 “海上名山第一”石刻由我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生在95岁时为崂山题写,笔力苍劲,犹如游龙飞凤。

有人说石刻富含寓意:“海”字的三点水像一只喜鹊,代表吉祥如意的意思,“每”像只狐狸,富有灵性,意指崂山人杰地灵;“上”字像是一个道士在作揖,体现了崂山道家文化特色;“名”字如同一只孔雀立在石头上,跟右侧的朱雀石正好吻合;“山 ”字像一个人正划着船在海中乘风破浪,体现了崂山的山海特色;“第”字分明是两只鸟同在一棵树上;“一”字像一只元宝,寓意崂山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道德经》石刻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道德经》上篇石刻,沿循环路往前走的一处陡直平削的石壁上刻着《道德经》下篇。

《道德经》即《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被道教称为“道德真经”。据有关史料记载,老子晚年因亲眼看到周王朝的衰败,便“去周隐居”,西去流水,以化异俗。到了函谷关的时候,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五千言”,分为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

《丘处机说法图》

这是由我国著名画家范增先生绘就的《丘处机说法图》。

丘处机生于1148年,卒于1227年,字通密,号长春子,元登州栖霞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子之一,曾先后两次来崂山授徒清修,并在崂山留下了40首赞美崂山景物的诗刻,是崂山著名的道士之一。关于丘处机在崂山的一些大体情况,待参观太清宫丘祖殿和仰口游览区白龙洞石刻再作介绍。

《太白寻仙图》

这是范曾先生画的《太白寻仙图》。“太白”即诗仙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762年,我国唐代诗人,字太白。李白一生长期在各地漫游,博学广览,吟诗作赋。在进山路上,我们已见到李白与吴筠的塑像,讲述了他们2人一同来到崂山的一段经历,所留下的“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的传世名句,叙述的就是李白在崂山寻见“神仙”安期公的游记。

《庄子晓梦图》

这是范曾先生画的《庄子晓梦图》。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今河南商丘附近)。他一生穷困潦倒,曾做过管理蒙漆园的小官,史称他为“漆园吏”。庄子继承并发挥了老子的思想,与老子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人称二人为“老庄”。《庄子》一书现存33篇,分内篇7、外篇15、杂篇11。庄子在承认“道”是天地万物神秘本源的基础上,对“道”的非物质性做了夸张的描述。在他看来,“道”是“自本无根”、自己生出自己的,是“无为无形”,也就是超感觉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万物都是虚幻的“物化”,从而提出了“齐物论”的观点,否定了事物的差异性,以达到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庄子梦蝶”这一典故取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与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兮矣,此之为物化。”意思是说: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胡蝶,忘了自己原来是人。一觉醒来才发觉仍然是庄子。这究竟是庄子梦中变成了胡蝶,还是胡蝶梦中变成了庄子,实在难以分辨。该图刻的就是这个典故。

《老子悟道图》

这是范曾先生画的《老子悟道图》,前面已向大家介绍过,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老子认为“道”先于万物,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一生历尽沧桑,阅历丰富。他以哲学家的胸怀拥抱着广袤的宇宙,寻找着生化宇宙万物的本体——“道”,感悟出大“道”的自然本性,并为我们留下了千载传颂的五千言《道德经》,在中国文化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


天女木兰

中文名:天女木兰 

拉丁名:Magnolia sieboldii  K.koch
别名:天女花 小花玉兰 茶涧木兰   木兰科、木兰属
位置:巨峰景区茶涧庙  

树龄:100年
树高:3   

胸围:40厘米

冠幅:平均5
    
天女花是第四纪冰川时期幸存的古老树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科研人员在辽宁恒仁首次发现,是植物界的活化石。由于天女花珍贵稀有,花开淡雅,人们又称它为原始圣花。天女花盛开的时候,犹如天女散花,洁白芬芳,令人心醉神迷。与其他木兰科植物不同,天女花只能在海拔较高的湿润阴坡和山谷才能生长。茶涧庙,地处山高林密的深潭幽谷中,海拔高,气候多变湿润,土地非常肥沃,因此,天女花才得以在此安然度过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光阴。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天然氧吧全国文明单位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55016号-1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9号

邮编:266061

订阅号服务号微博
服务热线:0532-96616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