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位置:首页 >景区资讯 >【史话崂山】中国西游第一人——法显

【史话崂山】中国西游第一人——法显

2021/03/23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魏晋南北朝,那个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佛教在华夏大地上兴盛繁荣,东晋时期,在山西,一个男孩的诞生,谁也不曾想,就是他,为我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鲁迅先生《且介亭杂文》曾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法显,就是鲁迅先生笔下中国的脊梁代表。

“法显,空前之伟人,中华之脊梁骨”鲁迅先生这样赞誉他,他心怀苍生,怀着巨大的热忱,60多岁舍身西向取经,比《西游记》所写的玄奘早了228年,历史,欠他一个聚焦与回眸。


三岁入佛,终身皈依,法显,俗家姓龚,山西武阳人,生于东晋成帝咸康3年,家有兄长3人,都不幸早逝,父母怕他也因病夭亡,便在他3岁时送他到附近的佛寺里度为沙弥,求佛保佑。20岁的时候,法显立志向佛,受了大戒,成了和尚,法显志行明敏,聪颖好学,仪轨整肃,很受同戒者崇敬,不久,他从山西到达佛教兴盛的陕西长安,阅读研究佛教经典。

法显在学习过程中,深感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之后,信仰者日众,但佛经多没有文字记述,只是口头传诵、辗转记录翻译,残缺不全,错误很多,又看到僧侣间的不平,缺乏统一的佛家戒规,便萌生了自己非要去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去取“真经”的决心,舍身向西,求取真经。公元399年4月,年已65岁的法显,与志同道合的四位佛教弟子一起同契,立志要到天竺,寻求戒律,抵达张掖后,他们又遇到5位立志取经、虔诚督实的佛教徒,大家都很高兴,10人共同上路。

公元400年夏天,一行人到达敦煌,受到当时敦煌太守李浩的接待和供给,一个多月后,他们便进入今新疆境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始了此行的第一次磨难考验,沙漠险恶的自然环境,使得这里没有飞鸟、走兽,只有死人的骨头可以作为行路的标记。“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法显在后来的会议录中这样说到,可见环境之险恶,可是大家志有所存,感天动地,法显一行经受住了考验,顺利走出沙漠,抵达乌夷国。在乌夷国,因当地待客冷淡,有3位同行者愤而去了高昌,法显和另外几位同行者在这里参观了盛大的行象仪式后,继续西行。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又经过长达3年的跋涉后,法显终于来到了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这里是天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喜马拉雅山的汇聚地气候、地势更是极其恶劣,就连汉代通驶西域的张骞、甘英都没有到达过这里。越过葱岭,度过印度河,就可以进入天竺的地界,法显等高僧在这里游历了十余个国家,聆听传说,学习佛学知识并且在佛教圣地那竭国(今阿富汗),参拜了佛影、佛牙和佛顶骨,然而,天竺近在眼前,从张掖西行时一起的同行者们却也大都疲累不堪。他们有的不幸去世,有的伤病难行,他们纷纷萌生了去意,只有法显,矢志不渝,勇往向前。公元403年,法显进入中东、天竺,这里“寒暑调和,无霜雪,人民殷乐”,安静和美的环境给法显的考察旅行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在这里,他用了6年时间,先后到达20多个国家,考察、瞻仰多处佛教圣地,同时,他还认真学习梵文梵语,搜集佛教各种经典、图像,抄录经律,学画佛像。

千难万阻,带经回国,公元409年12月底,法显带着大批佛教经典和佛像,乘坐商人的船只,经过14个昼夜的航行,从多摩梨帝国(今印度加尔各答),到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在这里,他又留住了两年,继续搜集佛教经典,其中有很多是还没传入中国的佛经,此时,法显离开中国已有10余年了,他开始思念祖国。随着时间推进,思念之情日增,一日他在当地看到中国的白绢扇,不禁牵动思乡之情,以至于泪流满面,回国的念头日益强烈。


公元411年,法显经历了13年的求法生涯,搭乘一艘商船回国,谁知,在海上突遇大风,船开始漏水,船员们将粗重的东西扔入大海,法显也将自己的禅杖和杂物扔入大海,但誓死保护住佛经佛像,经过90多天的漂流,法显到达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一带),在那里居住了5个月后,法显又随其他商人船只向广州进发,一天夜里,遇到黑风暴雨,商人们害怕,他们认为,船上有个和尚是不吉利的,要把法显扔入大海,幸亏有资助过法显的人,力排众议,才保全了他的性命,船只在大风中迷失航向,任随海风的漂流,本来50天就可到达的广州,他们漂了70多天还没到,船上的食物、淡水几乎用完,寻找海岸迫在眉睫。所幸,公元412年7月14日,度过无数个千难万险、恐惧忧愁的日子后,商船终于靠岸,“见藜藿菜依然,知是汉地”、法显一行人,见到了藜藿菜(俗称灰菜),知道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因没有看到人的行迹,也不知是什么地方,于是就乘坐小船进入海湾找人,见到两个猎人,一问方知此地是长广郡牢山(今崂山)南岸,也就是现在崂山的南线海岸

呕心沥血,弘扬佛法,长广郡太守李嶷信封佛法,听说有个和尚带着佛经、佛像乘船渡海而来,立即带人来到海边迎接,到了郡城后,李嶷宴请众人,商人们离开去了扬州,李嶷将法显安置在不其城(今即墨)的一座寺院内,请他安心休养,并请他讲解天竺取经的盛况,法显在这里开始整理西天取经的经历,并著写成文。这就是《佛国记》的初稿,此时他已近80岁高龄。

公元413年,法显南下建康(南京),住在最大的道常寺内,在这里潜心翻译经典,讲解佛学,这期间,他潜心翻译了6部佛经,总近百万字,其中他与外国禅师佛驮跋陀罗合作,梵文译出的《大般泥洹经》等经律,开创了把梵文佛教经典直接译成汉文的先河。他根据自己在国外所见所闻撰写成的《佛国记》一书,更是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公元420年,法显在荆州(江陵)辛寺圆寂,享年86岁。

法显西行的重要历史价值,西天取经第一人,法显比玄奘早了两百多年,法显才是到达印度取经的第一人,“法显横雪山以入天竺(印度),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梁启超说。

一带一路的第一人,研究法显的取经路线,法显是最早的陆上去、海上回的开辟者,可以说,法显才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先行者,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者,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帕拉纳维达,在谈到有史以来访问斯里兰卡的中国人时,首推法显,称誉他为“伟大的旅行家”。史研究贡献者,历史印度古代不设史官,法显的《佛国记》是研究南亚大陆历史地理的一部重要文献,法显在《佛国记》中关于耶婆提的描述是中国关于印度尼西亚第一次比较详细的记载。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阿里教授在给北京大学季羡林先生的信中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义净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法显的贡献是世界性的,法显与崂山,难解之缘,法显本来要在广州登陆。谁知,一场海风,使得法显在崂山登岸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是难解之缘,崂山当地民间传说,法显登陆的时候。崂山当地的莲花一夜遍开,可见法显,在百姓心目中的位置,法显离开后,长广郡太守为纪念法显在崂山归国,建了一座石佛寺,后改名为潮海院。现今,崂山沙子口之东的潮海院山门,依然有留存,院内几株高大的银杏,树龄都高达七八百年,法显的登陆,使得崂山不仅是一座道教名山,在佛教发展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受法显的影响,古印度的一些名僧,也向往着中国,其中一位叫觉贤的佛教法师,就是因为听了法显的讲述,来到了中国,来到了崂山,公元409年,觉贤法师由东南亚乘船来到中国。在青州长广郡不其县登陆,登陆后他也是弘扬佛法,还翻译了著名的《华严经》华严经中写的:“东海有处,那罗延窟……”其中的那罗延窟,就在今崂山华严寺旁

本文作者:张芳雷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天然氧吧全国文明单位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55016号-1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9号

邮编:266061

订阅号服务号微博
服务热线:0532-96616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