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0
最近《罗刹海市》这首歌刷屏,因为取材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故事之罗刹海市篇》,也让这部奇书再次引起品读热潮。
蒲松龄将崂山视为第二故乡,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崂山主题小说——《崂山道士》和《香玉》。除了小说著作,蒲松龄也曾为崂山写下了《崂山观海市作歌》著名诗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寻蒲松龄笔下的崂山奇幻之境。
聊斋先生 蒲松龄 惊喜写下“崂山海市”
据《蒲松龄年谱》记载:清康熙十一年(1672)夏,蒲松龄与唐梦赉、张绂、高珩等八人一起,同游崂山,有幸遇了崂山海市。孤城、精庐、车马、山丘、围猎等景象的瞬间变幻,使蒲松龄感到了人间富贵转头成空的虚幻,他因之感怀写作了《崂山观海市作歌》:
山外水光连天碧,烟涛万顷玻璃色。直将长袖扪三台,马策欲挝天门开。方爱澄波净秋练,乍睹孤城景天半。埤堄横互最分明,飘瓦鱼鳞参差见。万家树色隐精庐,丛枝黑点巢老乌。高门洞辟斜阳照,晴光历历非模糊。襁属一道往来者,出或乘车入或马。扉阖忽留一线天,千人骚动谯楼下。转眼城郭化山丘,猎马百骑皆兜鍪。小坠腾骧逐两鹿,如闻鸣镝声飂飕。飙然风动尘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人生眼底尽空花,见少怪多勿须尔。君不见,当年七贵赫如云,炙手热焰何腾熏!
这首诗歌共二十六韵,在正视现实、 秉笔写真的蒲松龄诗作中,是少有的奇幻奔放的佳作。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蒲松龄等人这次出游不仅饱览山色,看到了壮观的海上日出,而且在番辕岭一带有幸目睹了难得一见的崂山海市蜃楼奇幻景象。
蒲松龄先生极少外出,但是崂山却深入先生心中。查阅史料得知,崂山和泰山是蒲松龄一生游览过唯一的两座名山。而对崂山,蒲松龄更是印象深刻,这大概是崂山自古以来就富于神秘色彩,而蒲松龄天性中又具备一种追踪神秘事物热情的缘故。
从《聊斋志异》全书看,一部分作品出自他的亲身见闻,《罗刹海市》篇最后说道:“要荣华富贵,只有到海市蜃楼中去寻找了”!由此,令人不免想象“罗刹海市”,是否是蒲松龄游崂山观海市后,所受启发的创作呢?
来崂山,寻找蒲松龄
在《罗刹海市》喧嚣声里,蒲松龄再度出圈,读者们开始踏上寻找蒲松龄之路。同样以崂山为背景舞台,蒲松龄的《崂山道士》把这座“神仙之宅,灵异之府”完全情景化了。王生求道,具有童话般的喜剧功效,异史氏在篇尾的评点,使《崂山道士》具有了普遍的人生意义,成为代表聊斋寓言特色的短篇精品。
崂山太清宫的关岳祠,过去曾是住人的一处草庵。据说蒲松龄来崂山太清宫时就住这里。院子里有一个飞檐、红柱、木结构小亭,就是蒲松龄写书亭。亭西侧的白粉墙,即蒲松龄笔下的“穿墙壁”。人们大多认为,《崂山道士》就是在写书亭内构思而成的。当年蒲松龄月夜独坐亭中凝思,忽见对面照壁墙上有人影一闪而过,像是穿墙而去,原来却是送茶道士的影子。蒲松龄由此受到启发,写了《崂山道士》这篇小说。所以,这座小小的院子、小小的亭子和小小的照壁,名气却委实不小呢,很多游客来崂山,其实就是冲着它来的。
在崂山太清宫三清殿前,蒲松龄与牡丹、山茶朝夕相对,孕育出《聊斋志异》的名篇《香玉》,使崂山山水大为增色。一座山,一种情,生生死死,朝朝暮暮,被蒲松龄写成了人间至境、人性至纯和人生至美。至今游览崂山的人们,仍不会忘记到传说蒲松龄住过的三清殿看看,寻赏“绛雪”仙子,感受一下蒲松龄写作《香玉》时的真实情景。
名山出名篇,名篇扬名山,蒲松龄的崂山写作及其笔下诞生的崂山题材名篇,为崂山文化注入齐文化的丰厚滋养,崂山由此被写进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版图。
文化崂山,魅力山海。下次来崂山,您不妨也寻一寻蒲松龄的奇幻之境。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55016号-1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9号
邮编:26606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