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位置:首页 >景区资讯 >匠心技艺以物载意 走进青岛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

匠心技艺以物载意 走进青岛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

2020/10/15

崂山区作为国际现代时尚新城、道教名山、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丰富的遗产资源、厚重的人文积淀、良好营商环境为非国有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提供了环境和物质基础。如何更好地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城市变得更美好,为此,崂山区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区”建设目标。

近年来,崂山区坚持政府主导、制定政策、搭建平台,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创新提出了博物馆区“N+1”建设模式,即综合利用景区、建筑、海洋、民俗、非遗、院校、行业、艺术等N个方面资源辟建博物馆,截至目前,崂山区共有非国有博物馆18家,仅2019年新建成非国有博物馆6家,新增量、总数量均列全省首位。开辟《崂山区博物馆系列云展播》,旨在展现各个博物馆的特色,让更多博物馆融入现代生活,不断满足观众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青岛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

青岛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于2019年在山东省文物局备案注册成立。场馆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展出藏品千余件,库藏上万件。本馆展陈以柱础为核心,纵跨柱础起源到发展至今的整个历史演绎过程,对柱础的文化背景、功能作用、造型形式、雕刻纹样、制作工序和地域风格等做了详细的展示。

同时,也对景泰蓝类珐琅器、砖雕、木雕、水烟壶等器物进行了精心的展示。每件馆藏臻品无论在材质还是装饰造型,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工匠的精湛技巧,尤为景泰蓝类珐琅器,代表了中华工匠艺术的至高水平。

馆藏概览

柱础展区

青岛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以柱础为核心,纵跨柱础起源到发展至今的整个历史演绎过程。柱础,俗称磉盘石头,是中国古代建筑上重要的构成物件之一。

柱础,它置于木柱底部而衬托之,在几千年间的建筑形式与结构演变历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古建筑夯土为基,叠木为宇,柱础正当其间,是整体结构转换的关键部位。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不可。

最早的柱础发现在陕西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至今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在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广泛传入,在建筑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时作为柱础石的装饰,莲花己是首选的题材,雕刻的图案中,主要分为覆莲式和仰莲式两种。

木雕展区

该展区主要展现的是中国古建筑最常见的一个木构架形式——穿斗式房梁结构。展厅内的展示的房梁结构是由一个古代建筑内室完整的移植过来,所有的房梁上都雕刻着一双凤凰,寓意着曾经这间屋子的主人是一位女性。美轮美奂的石雕、木雕装饰,无一处不在展示着精心的设计与精美的民间手艺。

木梁结构展示区

在这个展区里,可以看到古代建筑大门两侧放置着门当石。“门当”,原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又叫抱鼓石,有的抱鼓石坐落于门础上,是象征主人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门当”的形状有圆形与方形之分,文官家宅用方形,武官府邸为圆形。

珐琅器展区

该展区主要展览的是青岛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景泰蓝器物。景泰蓝,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在明代的景泰年间达到顶峰,其制作工艺最为精致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金属器为“景泰蓝”。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铜制珐琅水烟瓶达上千件,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水烟瓶,清朝后期流行的一种烟具。清末时期,手持精美的水烟瓶是贵族的身份象征。看似简单的一个水烟瓶要经过三十多道工序方可制成,他与景泰蓝都是华夏手工铜器工艺史上最后的篇章,却也是一日之雅,霞光万道。

博物馆不在于精致,不在于华美,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文人情怀。就如同清代李渔所言,物物皆非苟设,事事俱有情怀。铭史堂志于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人们记住华夏人民工匠艺术史上曾经的伟大与辉煌。一事精致,可谓动人。世间是千般道理万般由,不过“初心”二字。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天然氧吧全国文明单位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55016号-1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9号

邮编:266061

订阅号服务号微博
服务热线:0532-96616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