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崂山文化底蕴丰厚,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目前,崂山区共搜集整理非遗线索17大类1200余条,项目资源200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非遗项目5项,市级非遗项目13项以及区级非遗项目42项,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7名,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12名。
为了更好地促进非遗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非遗月”和春节期间,青岛市崂山区文旅委特精选个非遗项目,推出“非遗过大年”线上展播与线下联动,促进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融合,让群众感受崂山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家乡的记忆,年的味道。
本期为您介绍
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崂山道教武术
关于崂山道教武术的起源,这个最早要从张三丰说起。据明崇祯年间编纂的《崂山志》记载,张三丰一生三次来崂山,并将拳术、剑法、气功、点穴等传授给崂山道士,为崂山道教和崂山道教武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而匡如湖的师祖匡常修,正是素有“南郭北匡”之称的近代武术大师,他对崂山道教武术的传承和发扬功不可没。匡常修得师祖李师庆道长和师父匡真觉道长的真传,以武当内家功法为主,中国传统武术为辅,同时又将少年所学各地武术精华融为一体,上承张三丰祖师之余绪,发展和创新了道家武学,开创了武当崂山派系,即“崂山玄真内家拳”。
谈到爷爷匡常修,今年52岁的匡如湖一脸自豪,因为他的一身武艺就是跟随爷爷匡常修学的。匡如湖说,从接触到崂山拳法起,他就产生了兴趣,拜爷爷为师后,全心练武,开启了他多年练习玄真内家拳的习武生涯,“13岁即正式入门习练崂山道教玄真内家拳,这一练就是三十多年。”自爷爷病逝后,匡如湖便继承了爷爷的衣钵,成为崂山道教玄真内家拳第二代掌门人,崂山道教玄真内家拳也于2010年4月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传播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匡如湖说不管受多大的磨难,道教武术的根都要传承下去,他要将崂山道教武术打造成青岛道教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55016号-1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9号
邮编:26606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