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崂山文化底蕴丰厚,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目前,崂山区共搜集整理非遗线索17大类1200余条,项目资源200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非遗项目5项,市级非遗项目13项以及区级非遗项目42项,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7名,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12名。
为了更好地促进非遗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非遗月”和春节期间,青岛市崂山区文旅委特精选7个非遗项目,推出“非遗过大年”线上展播与线下联动,促进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融合,让群众感受崂山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家乡的记忆,年的味道。
本期为您介绍
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功拳
地功拳,又称地趟拳,是青岛地区历史悠久的一门本土拳法。地功拳动作简洁实用,技击性强,动作难度高,特点是顺势而跌,旋即而起,起伏闪避,一气呵成,是中国典型的北派拳法。
北宋末年地功拳起源于山东地区,明中叶曾随军远播至闽浙,戚继光《纪效新书》中有“山东李半天之腿”、“千跌张之跌”的记载。清朝末年传承至青岛(即墨县),100多年来盛行胶东,其“剪刀腿”堪称一绝,民间练习者较为普及。上世纪40年代,崂山抗日游击队还曾靠此拳抵御外敌。
作为地功拳第五代传人的刁锡环16岁开始拜师学习地功拳,30多年来虚心请教,刻苦训练。为了专心教拳,他放弃了年入数十万的工程承包工作,用心教徒,潜心研究地功拳。
2009年,刁锡环着手申报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渊源、招式、拳法、兵器……刁锡环花费1年多手写整理的上万字材料。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地功拳越来越被大家认知、认可,并成功申报为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好拳法选传人很谨慎,地功拳不容易学到。为了寻找更合意的弟子,近几年,刁锡环积极组织地功拳文化展示、进校园传授武术技艺、开展社区舞台表演活动,推广地功拳,他希望能看到地功拳遍地开花,把这套拳法传承发扬下去。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55016号-1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9号
邮编:26606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