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位置:首页 >景区资讯 >指尖上的非遗——崂山面塑,家喻户晓的民间艺术

指尖上的非遗——崂山面塑,家喻户晓的民间艺术

2021/02/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崂山文化底蕴丰厚,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目前,崂山区共搜集整理非遗线索17大类1200余条,项目资源200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非遗项目5项,市级非遗项目13项以及区级非遗项目42项,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7名,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12名。

为了更好地促进非遗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非遗月”和春节期间,青岛市崂山区文旅委特精选7个非遗项目,推出“非遗过大年”线上展播与线下联动,促进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融合,让群众感受崂山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家乡的记忆,年的味道。

本期为您介绍

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崂山面塑

青岛崂山脚下有一种大馒头,比普通馒头大两三倍,小一些的二三斤,大一些的二三十斤,甚至还有上百斤的,吃过这种大馒头的人无不夸好。

这种馒头叫王哥庄大馒头。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短短十五个字,便能说清崂山大馒头的秘密:“专供粉、山泉水、手工揉、铁锅蒸、木柴烧”。在这个基础上,家家户户又有着不同的“秘方”,每一家蒸出的馒头口感各不相同,总有一家能满足你的味蕾,这也是纯手工制作的魅力之一。

在王哥庄,人们用铁锅为容器,木柴为烧火原料蒸出的大馒头具有特殊的麦香味,这种香味被很多人称之为记忆的味道。在时代与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依旧延续过去的方式制作馒头,也是通过美食来保留下人们最珍贵的记忆。



除了平时吃的大馒头,崂山面塑非遗传承人的“看家本事”就是制作花样百出、五颜六色的崂山面塑。崂山面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500多年前,王哥庄街道最早有人开始居住的时候,就有崂山面塑了。

一把剪刀、一把梳子,运用这些工具,他们就可以制作各式各样的馒头。层层叠叠的枣山、粉粉嫩嫩的寿桃、色彩艳丽的鸳鸯、憨态可掬的老虎、灵气十足的燕子……2008年,崂山面塑入选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入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个大馒头,不仅仅是崂山旅游特产的一张靓丽名片,更代表了崂山人民世代相传的关于生活的智慧。来到崂山,品尝过地道的大馒头,才算是不虚此行。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天然氧吧全国文明单位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55016号-1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9号

邮编:266061

订阅号服务号微博
服务热线:0532-96616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