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位置:首页 >景区资讯 >史话崂山丨中国西游第一人——法显与崂山的不解之缘

史话崂山丨中国西游第一人——法显与崂山的不解之缘

2021/04/22

崂山是一座宗教文化名山,历史上佛道两家接踵而来,来此建宫筑寺,传经布道,以致山中,古刹名庵星罗棋布,高僧名道层出不穷,更衬海上仙山之名。

图 | 摄影 纪春章

崂山的另一种称呼,称作“牢山”。“牢山”之名最早见于晋代高僧法显的《佛国记》。

▲来到崂山华严游览区的游客们,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法显塑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魏晋南北朝,佛教在华夏大地上兴盛繁荣。

东晋时期,在山西,一个男孩的诞生,谁也不曾想,就是他,为我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写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法显,就是鲁迅先生笔下中国的脊梁代表。“法显,空前之伟人,中华之脊梁骨”鲁迅先生这样赞誉他。

他心怀苍生,怀着巨大的热忱,60多岁舍身西向取经,比《西游记》所写的玄奘早了228年。

历史,欠他一个聚焦与回眸。

舍身向西,求取真经

公元399年4月,年已65岁的法显,与志同道合的四位佛教弟子一起同契,立志要到天竺,寻求戒律。

抵达张掖后,他们又遇到5位立志取经、虔诚督实的佛教徒,大家都很高兴,10人共同上路。

公元400年夏天,一行人到达敦煌,受到当时敦煌太守李浩的接待和供给。一个多月后,他们便进入今新疆境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始了此行的第一次磨难考验。“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法显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这样说到,足以见得当时环境之险恶。可是大家志有所存,感天动地,一行人经受住了考验,顺利走出沙漠,抵达乌夷国。

在乌夷国,因当地待客冷淡,有3位同行者愤而去了高昌。法显和另外几位同行者在这里参观了盛大的行象仪式后,继续西行。

图丨摄影 刘传蕾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又经过长达3年的跋涉后,法显终于来到了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这里是天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喜马拉雅山的汇聚地,气候、地势更是极其恶劣,就连汉代通驶西域的张骞、甘英都没有到达过这里。越过葱岭,度过印度河,就可以进入天竺的地界。

法显等高僧在这里游历了十余个国家,聆听传说,学习佛学知识,并且在佛教圣地那竭国(今阿富汗),参拜了佛影、佛牙和佛顶骨。

然而,天竺近在眼前,从张掖西行时一起的同行者们却也大都疲累不堪。他们有的不幸去世,有的伤病难行,纷纷萌生了去意。

只有法显,矢志不渝,勇往向前。

公元403年,法显进入中东、天竺。这里“寒暑调和,无霜雪,人民殷乐”。安静和美的环境给法显的考察旅行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在这里,他用了6年时间,先后到达20多个国家,考察、瞻仰多处佛教圣地。同时,他还认真学习梵文梵语,搜集佛教各种经典、图像,抄录经律,学画佛像。

千难万阻,带经回国


图丨崂山风景区特约摄影师 王华

公元409年12月底,法显带着大批佛教经典和佛像,乘坐商人的船只,经过14个昼夜的航行,从多摩梨帝国(今印度加尔各答)到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在这里,他又留住了两年,继续搜集佛教经典,其中有很多是还没传入中国的佛经。

此时,法显离开中国已有10余年了,他开始思念祖国。随着时间推进,思念之情日增,一日他在当地看到中国的白绢扇,不禁牵动思乡之情,以至于泪流满面,回国的念头更是日益强烈。

公元411年,法显经历了13年的求法生涯,搭乘一艘商船回国。

谁知,在海上突遇大风,船开始漏水,船员们将粗重的东西扔入大海,法显也将自己的禅杖和杂物扔入大海,但誓死保护住佛经佛像。经过90多天的漂流,法显到达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一带),在那里居住了5个月后,法显又随其他商人船只向广州进发。

一天夜里,船只又遇到黑风暴雨。商人们害怕,他们认为,船上有个和尚是不吉利的,要把法显扔入大海。幸亏有资助过法显的人,力排众议,才保全了他的性命。船只在大风中迷失航向,任随海风的漂流,本来50天就可到达的广州,他们漂了70多天还没到,船上的食物、淡水几乎用完,寻找海岸迫在眉睫。

所幸,公元412年7月14日,度过无数个千难万险、恐惧忧愁的日子后,商船终于靠岸。“见藜藿菜依然,知是汉地”,法显一行人,见到了藜藿菜(俗称灰菜),知道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因没有看到人的行迹,也不知是什么地方,于是就乘坐小船进入海湾找人,见到两个猎人,一问方知此地是长广郡牢山(今崂山)南岸,也就是现在崂山的南线海岸。

法显与崂山,难解之缘

法显本来要在广州登陆,谁知,一场海风,使得法显在崂山登岸。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是难解之缘。崂山当地民间传说,法显登陆的时候,崂山当地的莲花一夜遍开。可见法显,在百姓心目中的位置。

图 | 摄影 李军(资料图)

法显离开后,长广郡太守为纪念法显在崂山归国,建了一座石佛寺,后改名为潮海院。现今,现今,崂山沙子口之东的潮海院山门,依然有留存,院内几株高大的银杏,树龄都高达七八百年。

法显的登陆,使得崂山不仅是一座道教名山,在佛教发展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受法显的影响,古印度的一些名僧,也向往着中国,其中一位著名的觉贤大法师,就是受法显等东来取经的僧人感染,立志东土弘法。公元409年,觉贤法师由东南亚乘船来到中国,在青州长广郡不其县登陆。登陆后,传习禅法,还翻译了著名的《华严经》。华严经中写的:“东海有处,那罗延窟……”,其中的那罗延窟,就在今崂山华严寺旁。

图丨崂山风景区特约摄影师  董志刚

图丨崂山风景区特约摄影师   刘明元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天然氧吧全国文明单位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55016号-1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9号

邮编:266061

订阅号服务号微博
服务热线:0532-96616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