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0
崂山是个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胜地。名人喜游名山,崂山是天下名山,名山与名人就这样建立了联系,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与山海发生着联系,丰富着崂山的人文内涵。
崂山自古有着洞天福地的美名,相传,许多帝皇将相曾到访。
传说秦朝时期,始皇帝为寻找长生不老药而东巡,曾登崂山以望蓬莱,跟随他的方士徐福自告奋勇带着童男童女前去寻仙,在崂山留下一村落名曰登瀛村。
汉朝时期,经学家郑玄在铁骑山下讲学,建立了闻名遐迩的康成书院,开创了村学之风。相传李白曾受道士好友吴筠所邀,来到崂山论道赋诗,留下了“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的名句被人传诵至今。
又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久仰崂山隐士,希望与之结识,于是三访崂山,但未尝所愿,便在当地立下了东坡仁里碑,留下“牢山多隐君子,可闻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致”的遗憾。
还有一些名人在游历时留下了墨迹。
明清时期,大批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在崂山进行地产开发或游玩活动,有的人留下了书院古迹,有的人则留下了历史名篇。诸如名官蓝章告退归里在华阳山前筑华阳书院隐居,又如号称“天下巡抚之冠”的山东巡抚赵贤巡视崂山时曾提笔亲书“海上名山第一”。而著有《聊斋志异》的文学家蒲松龄也曾到访崂山,并写下《香玉》、《崂山道士》等名篇,使崂山天下闻名。
大学士刘墉曾游崂山,在青山村小住,留宿太清宫时,挥笔写下了“太清水月”四字,现在崂山区档案馆藏有其书法真迹。更神奇的是崂山西九水社区的刘氏祠堂,刘墉引为同宗,赠“竹筠堂”匾额一块,包金灯笼一对。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曾与同盟会会员一起游览崂山,并摄影留念。而著名学者蔡元培曾游览崂山,并到访浮山南麓拜访道士曾明本,为朝阳庵题字。
还有客居青岛的几位文学领域的大家沈从文、杨金甫、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郁达夫等。
沈从文在几十年前写道:“我曾先后去过几次崂山,对棋盘石、白云洞两地留下印象特别深刻。”
郁达夫当年对九水的形容是:“柳台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还对东海一线写有:“要讲伟大,要耐人寻味,自然是外崂沿海一带,从白云洞、华严寺到太清宫的路”的赞美之词。
苏雪林则在游历崂山后留下了《崂山二日游》的游记,并留下著名的《千石谱》。谱云:“危峰面面,有似苍玉万笏,又如云屏千叠,秀丽雄奇,壮人心目。我现在才发现劳山的特点在石,可谓‘以石胜’。
1979年,邓小平在青岛视察工作,游览了太清宫,不久后便成立了“崂山风景点恢复领导小组”。
来往崂山的名人数不胜数,在此只是简单列述一二。一些名人与崂山可谓相互成就,文人墨客游历崂山的经历及对崂山的描绘使得人们对此心驰神往,而崂山的优美景色也使他们创作出更加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55016号-1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9号
邮编:26606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