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5
历史上的崂山因地处偏隅,明代之前游人罕至,正如丘处机诗中所言:“只因海角天涯背,不得高名贯九州”。到了清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游客逐渐增多,这座海上名山终为世人所识。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进诗文,尤其是清代的一些笔记体小说里面,曾屡屡提及崂山。让我们跟随崂友王明伦的整理讲述,通过清代笔记小说,品读文化崂山,感悟魅力山海。
图丨崂山风景区特约摄影师 纪春章
《阅微草堂笔记》
乾隆年间曾主持修纂《四库全书》的纪晓岚文采斐然,所著《阅微草堂笔记》流传甚广。他在“卷十三﹒槐西杂志(三)”中有篇“木石人”,借友人之口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崂山深处有个修仙者,直挺挺地坐在树木石头之间,身体已经变成与树木石头一样的颜色了,虽口不能言,但仍有呼吸,双目炯炯有神,眼珠随波流转。这种情况是道家修炼铅汞,元神中已经炼成了一个婴儿,可是被封闭着不能升出体外。对此作者评论说:大概仙人有仙骨,体质本来清净空虚;仙人有仙缘,口诀有人传授。有些人得不到真传就随意炼仙,由此受害的何止一二?这样不生不死,修道又有什么可贵呢?
民谚云:崂山之宝有三样:墨晶、绿石、崂山杖。《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二滦阳续录(四)中的“丁一士”篇里曾提到:好友田松岩曾在滦阳买到一根崂山杖,十分珍爱,自己在杖上题诗曰:“月夕花晨伴我行,路当坦处亦防倾。敢因持尔心无虚,便向崎岖步不平。”通过这根崂山杖,表达了一种谦恭谨慎的处世态度。
图 | 摄影 张旭东
《耳食录》
清嘉庆年间举人乐钧在《耳食录》“揭雄”篇中称:明代有个叫“揭雄”的莽汉,自幼家贫,混沌无知。某次随人外出经商时路遇强盗,他以一当十奋力退敌。某年家乡连降暴雨,河堤屡筑屡溃,揭雄告诉大家“其下有暴物焉,将鱼我村里”,于是拔剑入水,少顷提一鼋头奋波而出,众人方知其异,遂至争相与之交往。
揭雄不仅孔武有力,且经纶满腹。只不过他为人低调,不事张扬。某日,两文士互相卖弄学问,争执不下几近动手。揭雄见状即上前劝解,口若悬河,妙语连珠,二人皆帖然服曰:“神人也!”后遇饥荒,“流民相聚,剽掠乡里”,百姓苦不堪言。于是揭雄“乃聚精壮”,斩竹为杖,昼夜训练,构筑工事,分守要害,最终将贼逼退,保得一方平安。
揭雄一生并无妻子,晚年独具茅屋,焚香诵经,罕见外人。后祝发为僧,圆寂前告诉亲近的人说:“吾前身崂山僧也!”遂合掌坐逝。
图 | 崂山风景区特约摄影师 吴红波
《秋灯丛话》
这些笔记体小说中提及到崂山的内容,很多都与道士有关。清王槭《秋灯丛话》“崂山道人”中讲述了莱郡李生学道的故事。李生在崂山读书,遇一道人,“轩轩霞举,若不食人间烟火者”,与之交谈后,李生顿生出世之念,表示愿拜道人为师。道人为试其诚心,让李生去山南庵中找他,途中,道人化作一体垂黄毛的裸形人向李生诉说自己学道的历程:“紫府仙都,渺然无迹。徒与鸟兽同群,木石为伍”。李生听后顿觉后悔。道人于是显回原形,告知其凡心未灭,不宜学道。但念其一片痴情,即授予却病延年之术,曰:“习此足矣。”李生依言而行,“年八十余,轻健如少壮”。
图 | 崂山风景区特约摄影师 刘明元
《崂山记》
马龙图《崂山记》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上清宫中有位跛道人,因腿瘸貌丑,为众人所鄙夷,每天只能干一些砍柴担水的重活。某日,众道士正在欢宴,跛道人莽然闯入,受到众人揶揄,只给他一点残羹剩饭充饥。跛道人临走时答应择机回请大家。次日傍晚,跛道人将众人引入一室,见“窗璧几榻,无不明洁”,大家正诧异于庙中怎会有如此雅洁的地方时,美酒佳肴已摆满桌子,于是众道士推杯换盏,全都喝得酩酊大醉。等天明醒来,才发现原来是在庙中的厕所里面。大家知道被戏弄,待要找其算账,却发现跛道人已杳无踪迹……
《埋忧集》
清沈起凤在其《埋忧集》卷一“穿云琴”篇中讲道:道士忘筌本为武昌名家子弟,康熙时,因避乱入道崂山。他性豪逸,耽书嗜饮,善画墨竹。“尤精于琴,遇良材,必重价购之。”闻听新安吴商蓄琴颇富,即带上自己所钟爱的宋琴裹粮往访。见到吴商后,俩人相谈甚契,忘筌为其弹奏了一阕《水仙操》,实为失传已久的名曲《广陵散》。吴商危坐竦听,辄为叹绝。感激之余,将所藏古琴全部拿出来请他鉴赏。其中名为“穿云”的古琴让忘筌爱不忍释,情愿将自带的宋琴再加五百金与之交换,但被吴商拒绝。忘筌只好暂居于僧寺,发誓不得此琴不归。某夜,一绝色女子前来求欢,得知忘筌为琴留恋于此,表示“此易事耳。”天明即随他一同离开。俩人在村店中遇到另一道士,“筌揖与谈,理致玄远,遂邀共饮”。道士密告忘筌说:“君相随少尼,非人也。今夜共枕时,某于门外作法,君当抱紧勿释。”忘筌依计而行,怀中女子竟变成了他梦寐以求的“穿云琴”。道士告诉他,该琴是唐杨贵妃所遗,忘筌爱琴若痴,“非君不足当此物”,但得琴后“君亦不可复至崂山矣”,忘筌后携琴入终南山不返,崂山最终与这架千年古琴失之交臂。
图 | 崂山风景区特约摄影师 王华
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崂山,
道士的奇异道术,
读后令人遐思万端。
上述记载通过各种渠道广为流传,
更给崂山这座“神仙窟宅”、“灵异之府”
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如果屏幕前的你,
对崂山文化也有独特的见解,
欢迎投稿,
邮箱1156328151@qq.com。
让我们一起
品读文化崂山,感悟魅力山海。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55016号-1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9号
邮编:26606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