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位置:首页 >景区资讯 >文话崂山丨华盖真人上碧霄,道山从此蔚清标

文话崂山丨华盖真人上碧霄,道山从此蔚清标

2022/11/17

劳山太清宫吟诗二首

华盖真人刘若拙

东来海上访道玄,一见龙尊有仙缘。

翘首南天丹书至,敕修数座道宫院。

海南天涯向有名,秦皇汉武屡东封。

古来游仙知多少,元君老子初相逢。

生于唐宋年间的刘若拙,是崂山道教历史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为这座道教名山增添了浓墨重彩。宋太祖赵匡胤敕封当时的太清宫道长刘若拙为“华盖真人”,并令国库拨银两重修太清宫一处,新建宫院两处,这两处新的道教道教宫院就是今天的太平宫和上清宫。

华盖真人——刘若拙

刘若拙,四川人,生于唐昭宗光化年间(898 ~ 900 年 ),自幼于罗浮山曜真洞出家,拜李哲玄师兄青精真人为师。后唐同光二年 (924),刘若拙自蜀地东来崂山寻访其师叔李哲玄,二人相谈契合,遂留居崂山,于太清宫南麓建一庵,供老子神像。因其时崂山多虎,遂命名“驱虎庵”,以冀辟除。明黄宗昌《崂山志》记其“丹颜皓首,不自知其年,衣敝衣,取掩形耳。不冠,不履,冬不炉,夏不扇。一夕端坐化去,神色自若”,足见其深厚的丹功修养。当地民间传说,刘真人庞眉皓发,面如渥丹,体魄雄健,步履矫健,人望之敬若天神。且武艺高强,带弟子勇驱虎狼,为民除害,故深受百姓爱戴。

图 | 太清宫龙头榆对面的大石头上,刻有“逢仙桥”三字,刘若拙在此遇到仙人,便刻石以记。(摄影 曲顺龙)

宋太祖乾德五年 (967),朝廷主管道教事务的右街道录何自守坐事流配。赵匡胤素闻刘若拙高名,于是召刘若拙入京任左街道录,敕封为“华盖真人”,让他肃清道流。《皇朝通鉴》 称其“善服气,年九十余不衰,步履矫捷。每水旱,必招于禁中,设坛致祷,其法精审”。数年之后,刘若拙坚辞回山,宋太祖只好放其归还崂山,并拨巨资敕建上苑宫作为刘若拙的道场,同时修建太清宫、上清宫为其别院。此为崂山太清宫敕建称宫之始,崂山道教之兴盛实自刘若拙始,其本人也被尊为崂山道教十大道首之一。今太清宫三官殿前的两株银杏和上清宫院前的三株银杏据传都是刘若拙手植,已逾千年仍长势旺盛。

图 | 上清宫(摄影 吴红波)

上苑宫建成之后,太祖已去世,其弟太宗皇帝改元“太平兴国”,故亦称太平兴国院。

图 | 太平宫院里的照壁上镌刻“海上宫殿”四个大字,题字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华世奎手书真迹,照壁背面刻有《太平宫记》。概述了太平宫的整个发展历程。

图丨“华盖迎宾”暗合了崂山太平宫创始祖师刘若拙“华盖真人”的道号,词义双关,传为美谈。

《太清宫志》卷一《华盖真人传》记载了刘若拙在崂山修行传教的盛况:“四方士人, 闻风求道者踵至,遴选弟子十余人,传授道要。” 后来,刘若拙又出游多年,并有著述传世。孙夷中《三洞修道仪》序中记载:“癸卯岁 (943), 有阳台道士刘君,名若拙。”“阳台观”是唐玄宗于王屋山 ( 今河南济源县 ) 为司马承祯所建,称刘若拙为“阳台道士”,推测他可能曾去阳台观修道。后刘若拙“曳策南来,延于所居”, 当是居于荆南葆光子孙夷中处。“刘君精熟法教,因得口授入道仪式、冠服品位,编为一卷”即为《三洞修道仪》,是道教正一戒律的重要资料。刘若拙为蜀人,而蜀是五斗米道 (天师道)的发源地,后来,天师道发展为正一道,是道教符箓派中历史最长久的一派。由刘若拙“水旱致祷”的记载以及所授《三洞修道仪》来看,他应是正一派孕育发展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

图丨太清宫三官殿前两株银杏树,据传刘若拙手植,已逾千年仍长势旺盛。

刘若拙使崂山道教获得了崛起的契机,道教理论和道观建设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崂山的宗教影响日益扩大,宗教地位日益提高。邱祖“华盖真人上碧霄,道山从此蔚清标”的诗句,将刘若拙对崂山道教的卓越贡献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图丨崂山风景区特约摄影师 曲顺龙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天然氧吧全国文明单位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55016号-1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9号

邮编:266061

订阅号服务号微博
服务热线:0532-96616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