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4
崂山位于山东半岛南部的黄海之滨,地处北纬36°05′~36°19′,东经 120°24′~120°42′。崂山东南两面濒临大海,东高而悬崖傍海,西缓而丘陵起伏,山脉以崂顶为中心,向四方延伸,形成了巨峰、三标山、石门山和午山四条支脉,其余脉沿东海岸向北至即墨市的东部,西抵胶州湾畔,西南方向的余脉则延伸到青岛市区,形成了市区的十余个山头和跌宕起伏的丘陵地形。
崂山的最高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 1132.7 米,是我国万里海疆上的第一高峰。崂山,以“山海奇观”独领我国名山之风骚。
盛誉四海的崂山山海文化(二)
图丨崂山风景区特约摄影师 李域永
崂山山海形胜,历经数千年积淀,形成了丰厚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立的崂山地域文化体系。崂山道教始于汉代,唐、宋、元三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明清不衰,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崂山道教属北方全真派,被称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佛教自三国时期传入后,便广为传播,与道教此消彼长共同发展。著名的佛寺古刹有崇佛寺、法海寺、海印寺、潮海院、华严寺等,那罗延窟更为佛门圣地。
崂山,荟萃了历代名道高僧,自春秋时期就云集一批长期从事养生修身的方士之流。东晋求法高僧法显登陆崂山南岸栲栳岛,不仅成为远涉天竺取经回国的第一人,还是直接将梵文等外文佛教经典译为中文的创始人,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宗人,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和佛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从可查考的史料中看,崂山道士中受过皇帝敕封的就多达13 人次。这些著名道士都为社会的发展、百姓的安宁、道教的流传作出了贡献,其中大多数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修身、养生、练功的著作和心得,成为当今气功研究和发掘工作中难得的文化遗产和理论基础。
图 | 崂山风景区特约摄影师 王华
崂山是我国罕有的儒释道三教共生的文化名山。三种宗教对崂山传统文化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影响,形成传统文化多元互补的特性。儒释道三教共生的崂山,文化品格里透着一个“和”字,表现为道家“天人合一”的精神、儒家“和为贵”的理念和佛家“宽容”的济世情怀,和文化的宽博与包容促进了自然、和谐、人文崂山的发展。
图 | 崂山风景区特约摄影师 刘明元
崂山道教历史上有许多名噪一时的道人,他们在弘教布道的同时,也为和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全真教“北七真”之一,邱处机在传播全真教义的同时,以“三教合一”为理论基石,整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传统道教教义、教理作出改造,以道为体而修心,以释为行而治身,以儒为用而应世,构建起独具特色的道教理论体系,后人称其“明天人之际,助圣贤之教,亦可与日月争悬”。
图丨丘处机碑刻
富于传奇色彩的憨山,通晓史书,深谙佛经,长于书法,结庐崂山后,极力主张儒、释、道三家的融合,宣扬“三教合一、诸宗并进”的思想,用佛教的圆融思维方式解释儒家的经世哲学,用儒家的经世之论弥补佛教的出世之偏,同时还将道教思想儒佛化,形成了系统的“三教互释”理论。
图丨摄影 刘传蕾
崂山的儒家文化发端于汉代大儒郑玄。东汉灵帝年间,郑玄至崂山筑庐授徒,此后康成书院、华阳书院等学堂遍布崂山,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儒生。元、明、清三朝,崂山的儒家文化达到鼎盛,文化名人纷至沓来。
图丨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不其山下设帐授课图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先贤的思索、吟咏,赋予崂山文化以品位与意境,更使崂山日渐闻名,声扬四海。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55016号-1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9号
邮编:26606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