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位置:首页 >景区资讯 >刻石碑记丨康有为两游崂山,长诗刻于山海间

刻石碑记丨康有为两游崂山,长诗刻于山海间

2023/02/17

崂山刻石碑记是崂山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最古的摩崖刻石镌于西晋太安二年(303)。此后,特别自元、明两代后,崂山刻石渐多,逸士题咏、 名人著述、大道高僧的玄机禅语,不断上石,以致宫观寺院碑碣林立,高山古洞摩崖连壁,分散在整个山区,刻石碑记成为崂山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崂山刻石碑记文化是崂山山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崂山历史文化的基石,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和文化遗产。遍布崂山地域的碑碣石刻,烙印着崂山宗教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相互交融的踪迹。

崂山风景区《刻石碑记》栏目将不断发现,不断解密崂山刻石碑记的丰富内涵与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崂山刻石碑记,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它点缀了崂山,装扮了崂山,也成就了崂山。

在崂山太清宫内过逢仙桥上山,大约走300米,一处巨石上,刻有康有为的一首五言66句长诗,被称为康有为石刻。邓小平同志曾对其赞不绝口!

本期刻石碑记带你走进“康有为石刻”。

康有为,是20世纪最早进行崂山书写的文化名人之一,曾游历过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与青岛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自1917年到1927年十年间,他两次来青岛,两次登崂山,并在青岛度过了自己的晚年。在这十年里,他留下了诸多诗篇,用敏锐的笔触抒发了自己对青岛的感悟,表达了对崂山的情怀。

这处位于崂山太清游览区的著名石刻,是康有为于1923年65岁时游览太清宫写下的一篇游记,一首五言66句长诗。鸿篇巨制,洋洋洒洒,诗之后附有跋。诗刻于太清宫后巨石上,诗与跋皆为康有为亲笔所书。原书于四张四尺宣纸上石镌刻,书法与镌工均精绝。

这首五言体诗,起手便是“天上碧芙蓉,谁掷东海滨”,气势恢宏,立意新颖,把崂山寓意为天上的碧芙蓉;“青绿山水图,样本李将军”,又把无限风光的崂山比作唐代以专攻山水画而著称的李思训的画卷。李思训(651-716)是唐开元年间的武卫大将军,善画山水树石,并自成一家,其子也善画山水画,史称“大、小李将军”。这首诗字里行间都是赞美崂山风光、水色、奇峰、怪石、古木及建筑特色,酣畅淋漓,似行云流水,是太清游览区最有价值的刻石之一。

邓小平同志1979年来崂山视察时,在这里仔细观看了足有1刻钟时间,看完后肯定地说:“这是康有为的真迹”。如今该石刻已成为一大景观,凡到崂山太清宫的游客,无不慕名前往欣赏称赞。

诗为:“天上碧芙蓉,谁掷东海滨。青绿山水图,样本李将军。神仙排云出,高台照金银。芝旗与松盖,光景蕤五云。群贤能冒险,渡海咸懽欣。楼船两飞轮,破浪入山根。山下太清宫,万竹夹道分。道人多道气,长须迎缤纷。殿前两白果,老树霄汉干。阶前一耐冬,千年尚郁蟠。蔽山弥万绿,涧流屈潺湲。直上崂山巅,夹道万卉繁。奇石起攫抟,或作虎豹蹲。老罴当道卧,异柏挂岩丹。苍松亿万千,漫山洪涛翻。应接目不暇,清赏心所安。欹岖过岭后,荦确石巑岏。盘蹬登上清,惊看飞瀑喧。渐度屼嵲巘,峰头草成茵。至正余摩崖,抚起感心颜。虽赏丘壑美,稍惜草木删。俛望碧海浸,超然十洲仙。吾生诸天游,世界等微尘。方士采药来,自此求神山。云昔秦始皇,登道随山刊。方壶与圆峤,水中浮碧鬟。白银为宫阙,仙人缟衣冠。楼阁倚缥缈,度刦亿万春。今岂有真人,玉宇琼楼寒。深恐六鳌动,铁围漂荡艰。龙伯国大人,提掷出九关。且游播耨迦,复欠晃昱还。何处非天际,暂复留人间。”

诗之后附有跋,其文为:“癸亥五月康有为来青岛,偕张志(易吾)、崔世缮(修如)自济送来。与邹文蔚(敬安)、王大祯(芄生)、方作霏(雨农)、丁延龄(晓帆)、秦曾源(云稼)、王天伟(幼云)、戚运机(愚勤)、门人陈幹(明侯)、江希张(慕渠)游劳山。警察厅长成维靖(逸厂)率警卒卅人护行,调金星轮船及一小轮,自沙子口渡海,电局牟钧德(幼南),通电预办,乘月乃归。康有为赋诗写记。”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天然氧吧全国文明单位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55016号-1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9号

邮编:266061

订阅号服务号微博
服务热线:0532-96616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