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位置:首页 >景区资讯 >【记游崂山】最早的崂山游记,藏着最美的“人间仙境”

【记游崂山】最早的崂山游记,藏着最美的“人间仙境”

2023/02/14

山川之美,古今共谈。蕴山海之灵,得人文之惠的崂山区,孕育出无数名胜古迹,千百年来,引发了世人无穷的好奇之心,历代不乏名人雅士前来探胜观光,即兴成文,他们留下的那些流布人口、传之后世的诗词文赋,更使得这片清奇幽深的山海胜境,增加了更加丰富深沉的人文意味。

本期【记游崂山】带大家走进明代诗人蓝田创作的《巨峰白云洞记》。
《巨峰白云洞记》
 明·蓝田[1]
即墨之东南,百里皆山焉,山之大者,曰劳山。劳山之群峰,其最高者,曰巨峰。巨峰之巅,有洞焉,曰白云。洞深而明[2],旁有水泉,可引以漱濯,甲于巨峰。虽当晴昼,云气蓊郁,则咫尺不可辩,顷刻变幻,则又漠然不知所之矣。然地气高寒,又多烈风,非神完骨强者,不敢久居。其登也,缘崖攀萝,崎岖数十里,非有泉石之癖[3]者,亦不能至也。
北泉山人,薄游海上,南访朐山,登琅邪台,北观之罘山,雄秀突兀,皆未有若劳山者也。《齐山》曰:“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劳。”是劳山之高,高于泰岳矣。然劳山僻在海隅,名未闻于天下,而朐山、琅邪、之罘,以秦皇之游览也,人人知之。呜呼!山之见知与不见知,而亦有幸不幸存焉。山川且然,而况于人乎?
道士张某,得白云洞,曰:“是与人境隔异,直可以傍日月而依星辰,非元武之神,不足以当之也。”乃以其中奉事元武[4],而自居其旁,学炼形[5]之术焉。
嘉靖壬午秋,北泉山人登巨峰之巅而望焉,面各数百里,海涛蜃气起伏汹涌,而岛屿出没其中者,皆若飞凫来往,旦夕为状,连峰有无,远迩环绕,村墟城郭,隐隐可指数,神观萧爽,非世人耳目所尝见闻者也。夜宿洞中,援笔题于石曰:“居白云洞者,自张某始也。”
李谪仙诗曰:“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呜呼!安得断弃家事而餐紫霞洞中,弹琴鼓缶,以咏屈子《远游》之篇也哉!顾今所未暇,聊记于此,以志自愧云。
崂山素有“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历来游崂之人对此山中风物多有记录,留下了很多珍贵的作品,而这篇《巨峰白云洞记》是现存的第一篇崂山游记,作者为明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进士、曾任河南道监察御史等职的即墨人蓝田。
该篇游记是作者于嘉靖壬午年(1522年)游览崂山巨峰时所写,作为崂山游记开山之作,该文被收入清代之后的多部志书中,广为流传。
在语言风格上,《巨峰白云洞记》骈散结合、言简意赅:“即墨之东南,百里皆山焉。山之大者,曰劳山。劳山之群峰其最高者,曰巨峰。巨峰之巅有洞焉,曰白云洞,深而明,旁有水泉,可饮以漱濯,甲于巨峰。”开篇用寥寥数语,即将崂山的地理位置和恢弘气势勾勒出来。
巨峰即崂山山顶,素有“万山之祖”的尊称,此峰经过千万年风雨吹打变得峭立挺拔,而白云洞就位于巨峰的山巅之上,从作者“深而明”的描述中,可以想见洞穴的清幽。洞穴旁清泉潺潺,一洞一泉,动静结合,给人一种飘渺出世、妙不可言的美感。
白云洞有仙气,是作者的切身感受。由于地势险峻,人迹罕至,天侯严寒,即使是晴空万里的季节,也有海霞云霞飘渺缭绕,给人一种朦胧似幻的感觉。
在叙事角度上,本文夹叙夹议,不仅是一篇注重描写状物的游记,还夹杂着作者的人生感悟和生活见解。站在白云洞前,作者目睹这奇幻之境,不禁追忆起自己的人生境遇。他感叹“山之见知与不见知,而亦有幸不幸存焉”,为何仙气氤氲的白云洞不为所知?为何与泰山差不多高耸的崂山却不如泰山有名?为何自己踌躇满志却不被君王赏识?作者以崂山自喻,借景抒情,将自己中途遭贬、郁郁不得志的郁闷愤恨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游记最后作者的情感迸发更是本文的点睛之笔。登山当晚,作者夜宿白云洞中,情感喷发,情不自禁地在石岩上题诗作赋,远引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表达自己心驰神往的人生境界,然后发出感慨:世间有太多身不由己的事情,也有太多的牵挂和不舍,怎么能做到真正的洒脱和自由呢?这种心态上的对比和转变,契合着作者的心境,显得格外真实和强烈。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天然氧吧全国文明单位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55016号-1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9号

邮编:266061

订阅号服务号微博
服务热线:0532-96616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