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位置:首页 >景区资讯 >崂友记丨崂山,越来越美

崂友记丨崂山,越来越美

2023/07/04

《崂山,越来越美》作者:王明伦

作为土生土长的崂山人,我亲眼目睹了崂山风景名胜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回首往事,感触颇深。

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来崂山视察工作,为崂山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年,青岛市成立了“崂山风景点恢复领导小组”,勘察、修复增补崂山摩崖石刻,景区恢复建设工作全面展开,沉寂了多年的崂山旅游业开始步入了快车道。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参加“崂山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采风活动时,曾跟随著名民间文学家张崇纲老师走遍了崂山的山山水水,就连一些至今尚未开放的偏僻景点也留下了我们的足迹。那时的景区百废待兴,所到之处,全是一片繁忙景象。记得有次去崂山东麓的庙宇中采风,晚上借住于太清宫中。晚饭后与道士们闲坐聊天,听他们讲述了许多民间故事,其曲折的情节和丰富的内容,让大家深切感受到了崂山山海风光的秀丽和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为自己能生活在这样的名山大川而自豪。
“崂山拔地九千丈,崔嵬势压齐之东。”1982年,崂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风景名胜区。不过名声虽响亮,旅游设施却十分简陋,无论软硬件都与“国”字号难以相符,尤其是交通方面属于短板。如今景区内宽敞平整的旅游专用道,那时尚为沙土路,一下雨就被冲得坑坑洼洼,堆积的泥沙每每将那些骑自行车前往的游客“栽”倒在地。况且南线公交车只通到流清河,市区的游客若想自行去往太清宫一带游览,得大清早动身赶到李村乘坐每天早晚各一班的109路公交车。记得有次我们要从华严寺去往太清宫采风,因错过了班车时间,只得沿海边道路步行前往。大家走走歇歇,几十公里的路程用了数个小时。若换作现在,舒适便捷的地铁直达景区,绿色环保,令人省心放心。

当时不仅交通状况如此,景区内的登山梯道亦崎岖不平,受条件所限,很多地方均依山随形,就石凿路,险要处每每让人胆战心惊。1991年,崂山首条索道在垭口至明霞洞间开通,但那种简陋的露天吊椅给人的安全感较差,让恐高症患者望而生畏。他们宁愿出一身大汗气喘吁吁,也不肯悬在空中担惊受怕。不过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这种窘况很快得到改观,仰口、华楼索道相继建成,太清索道也得到更新。2003年,时为世界最先进的单线循环6人吊箱脱挂式索道正式运行。它的开通,不仅解除了游人攀登之劳,也于优哉游哉中,让大家体验到了古人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浪漫诗意。

崂山风景名胜区的发展与时代密切相关。从最初太清宫的一枝独秀,到北九水、太平宫、华严寺、巨峰等百花齐放:从筚路蓝缕到“五星”闪耀。回望来路,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这其中,除了政府部门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所迈出的每一步,都倾注了景区人无数的心血。而这种进步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的飞跃。从3A到4A,再到5A,每一次升级,都给游客和景区内的居民带来新的实惠。我手头至今还保留着一张北九水景区的门票,是用薄如蝉翼的粉色“刚连纸”印刷的。那种简陋、甚至于寒酸的模样,是如今网上预约、刷卡进山的年轻游客所无法想象的。作为生活在崂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一员,对此感受身同。
过去景区除了太清宫一带,极少见到饭店,更遑论旅馆民宿了。游客大都自带食品,春夏秋三季在外野餐尚且好说,冬天则无法吃上一口热饭。另外过去景区内的厕所也为数寥寥,游客登山途中出现内急,只得离开主路找僻静处解决。不但增加了旅游风险,也影响了环境卫生。再看现在,遍布景区各处、设施齐全的星级厕所,干净整洁,让来崂山的游客,虽出门在外,却有家的感觉。

作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多年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下了很大力气。“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成为景区开发建设的十六字方针。树木不再砍伐,山石禁止开采,植被变得越来越繁茂。而猕猴、松鼠、八哥、锦鸡和灰喜鹊的引进,让崂山的物种更加样化。随处可见的野生动物,给四海游客平添许多乐趣。如今,猕猴成群的小崂顶、松鼠出没蔚竹庵、野猫聚集的巨峰,正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

景区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有时十天半月没去就变了模样:这里多了座厕所,那里新加了栏杆,漂亮、醒目的指示牌,使游客一目了然。而覆盖整个景区wifi信号,让人觉得虽身处深山,却能时刻与世界保持同步。

山海百纳万象归怀,神窟仙宅美轮美奂。我们可以坚信,在景区人的巧手装扮下,崂山,会变得越来越美!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天然氧吧全国文明单位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55016号-1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9号

邮编:266061

订阅号服务号微博
服务热线:0532-96616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184号